□韩爽 前些日子在恒隆广场相中了一款播的羊毛外套,标价1480元,板型做工上身效果样样满意,颜色也是今年大热的酒红色,就是新款没折扣这点让人不爽——对于我辈“不打折不舒服斯基”来说,再喜欢也要晾它一晾。上周路过银座玉函店再去看时,酒红外套已经在六折促销了,很吉利的数字:888元,大大跌破心理价位,比淘宝代购还便宜!兴冲冲地刚要刷卡,鬼使神差一转念:反正离“双11”没几天了,到时候再出手也不迟。谁料“双11”还没等到,网上的几家代购店陆陆续续断码的断码,下架的下架,一慌神,急忙杀回两家商场,却被告知该款均已售罄。机关算尽的“抄码族”遭遇滑铁卢,肠子都悔青了。回家后被老公无情嘲笑:双11有啥好惦记的,省的钱还不够你前前后后花的汽油费,再说了,早穿早享受,把时间精力耗费在无谓的等待上,傻不傻啊?BALABALA…… 就在我为那件泡汤的美貌衣衣黯然神伤时,周围的不少同事朋友也被即将到来的“双11”所累——有人逮空儿就往购物车里疯狂划拉东西,有人明明什么也不缺,还在冥思苦想:今年抢点什么好呢? 看了眼台历,今年的“双11”是个“忙DAY”(Monday),不知道多少人早早就开始忙做一团了。自从几年前,这个光棍们的专属节日被网商大鳄阿里巴巴借题发挥了一把之后,人们就不大关心光棍的冷暖了。此后但凡这个节日,最忙的人绝对不是光棍,而是电商和网购大军;最炙手可热的东东也绝对不是爱情,而是购物车和支付宝!就说眼下,随便点开一个购物门户网站,“双11大促”的巨幅海报就会第一时间跳出来抢占你的眼球,闪瞎你的视网膜,“团购”、“秒杀”、“巨惠”的醒目字体让人血脉贲张,制造出“一大波抢购者正向此处聚集”的即视感和火药味,似乎抢到就是赚到,过了这村没这店儿! 不得不说,中国人对“抢购”这一煽动性字眼完全没有免疫力,只要一到人多的地方,我们身不由己就要跟着去抢——超市抢鸡蛋、节前抢火车票、出境抢奶粉,抢盐、抢白菜、抢板蓝根的事干过不少,之前中国大妈疯狂抢金的土豪气焰不是还惊动了华尔街?据说H&M旗舰店在上海开张首日,电视新闻拍到男女老少排长队拿号入场的壮观场景,其中不少老头老太压根不知H&M里卖的啥,也要不分青红皂白先挨上号再说。估计初来乍到的瑞典佬自己都纳闷儿,好端端买个衣服,怎么还“抢”上了? 很多时候,我们是因为看到别人抢才跟着抢,至于抢到手的是什么反倒不重要。就像那个笑话:一个人走在路上突然抬头望天,周围的人看到后纷纷停下脚步效仿,最后发现第一个抬头的只是因为流鼻血。 其实说白了,“双11”天价销售神话的背后,也像一个笑话——在一个非理性的消费环境下,我们大多数人并不是需要什么买什么,何时需要何时买,而是人为地把购物欲望累积起来,然后在同一天一起发泄,其威力不亚于引爆一颗原子弹,导致物流瘫痪、快递爆仓、配套服务跟不上,购物体验大打折扣,网络欺诈和购物纠纷层出不穷…… 看看本期消费达人们的集体吐槽吧:熬夜秒到的鞋子,过了N久再看,价格纹丝不动,你觉得气不气?躺在收藏夹里的宝贝双11前先涨价后降价“鼓捣猫腻”,眼睛盯着活动心里还要记着原价,你觉得累不累?OK,就算你运气好买到物美价廉的衣服,还没来得及窃喜,就看到公司刚毕业的小姑娘或者邻居大妈大婶一人一件,你觉得囧不囧? 是谁说的:所有想抄底的人,大部分都站在了山顶;所有想占便宜的人,大部分都吃了亏;所有想打靶的人,大部分都成了靶子;所有想分享别人的利润的人,大部分都分摊了别人的成本。 因此,又一次开抢之前,有必要停下来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购物车里杂七杂八的东西,我真的全都需要吗?第二,与付出的时间精力以及情感成本相比,双11下单真的划算吗? 两年抢下来,我们也该长点心了。不想凑这份热闹的,尽量错峰购买,别给快递小哥添麻烦,也可以趁周末去商场转转,遇到类似“酒红外套”的情况果断出手,接受我的教训;爱搭这趟车的,不妨把“双11”看成赶一场闹哄哄的大集,享受赶集的乐趣就好,至于能不能捡到便宜、淘到精品——别太认真,认真你就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