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镇“多校一食堂”推行配餐制 |
农村娃在学校吃上了热乎饭 |
| |
- 2013年11月08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食堂工作人员正在配送学生饭菜。 | | ◤学校里就有猪圈,自给自足保质保量。 |
|
偏远学校学生就餐的难题,在任城区石桥镇得到了很好的解决。镇上的希望小学建起食堂,货车挨个去各学校送餐,全镇4000多师生早、中两餐,都可以吃上热腾腾的饭菜。 石桥镇这种“配餐制”的方式,就是用一所标准较高、条件较好的学校,辐射周边更多规模较小、地处偏远的学校,或许可以作为一种借鉴,在农村学校中逐步推广。
五辆厢货车为4000学生送餐 24日上午10点半,金师傅把货车开进石桥镇希望小学后院。此时院里已经停了四辆厢式货车以及一辆面包车。“学生的饭菜11点要准时装车,送到最远的学校需要半个小时。” 食堂内,十几桶米饭摆在了食堂一号出口前,还有十几桶菜则摆在了二号出口前,还有一个出口专门用来装馒头。11点不到,金师傅把车开到了一号出口,打开货车的侧门,和食堂的工作人员一起把米饭搬上车。装上了七八桶米饭,金师傅又把车开向二号出口去装菜。 “装饭菜就像流水线作业一样。”石桥镇中心小学校长陈庆礼告诉记者,学校现在有五辆厢式货车,两辆面包车,为全镇4所小学、9所幼儿园的4000多名师生,以及镇敬老院、医院送餐。2007年开始实行“配餐制”至今,该校的送餐模式不断进行完善。“最开始是骑三轮车送餐,现在都用上厢货车了。”中心小学的老师杨秋波回忆,早几年学校条件有限,大冬天穿上厚棉衣、厚手套去送餐,就怕碰上雨雪天气,骑快了怕摔跤、骑慢了怕饭凉。
学校食材基本做到自给自足 “从2007年,我们就开始养猪、养鸡、种菜。”中心小学的老校长、现任石桥镇敬老院院长的刘跻臻说,石桥镇希望小学的前身是一所中学,改成小学后很多空间闲置着。当时学校盖起食堂满足学生用餐,但是每天剩下不少残渣剩饭不知该如何处理。“所以我就想干脆养几头猪,剩饭用来喂猪,还能让学生们可以多有肉吃。”刘跻臻当时就在学校后面盖起猪圈,后来又用猪粪浇地种了蔬菜,再到盖上鸡舍满足学生食用鸡蛋。 在学校后院,记者见到了十几个猪圈和几排整齐的大棚,几名工人正往猪圈里倒饲料。“现在学校养了400多头猪,近5000只鸡,还种了十几亩蔬菜。”刘跻臻兴奋地对记者说,全镇4000多名师生食用的猪肉、鸡肉、鸡蛋和大部分蔬菜都可以自给自足。现在石桥镇的小学生每学期只需交450元的伙食费,学校就提供每天的早餐和午餐,“如果学校不是自己解决了食材的问题,学生交纳的伙食费根本不足以满足供餐。” “其实食材自给自足的最大好处,是让孩子们吃得安全,有保障。”刘跻臻告诉记者,学校养猪用的都是食堂里剩下的残渣剩饭,猪粪则用来浇地,蔬菜绝不打农药,整个过程形成了良性循环,“这样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学生的食品安全。”
“配餐制”模式将逐步推广 陈庆礼告诉记者,随着学校“配餐制”的不断完善,学校现在正在规划更大的厨房和食堂,届时厨房可以同时出锅两种菜品,可以保证学生每顿饭都有一荤一素。 记者了解到,随着济宁市下发了《济宁市2013年度学校安全工作方案》,要求今后学校食堂不得对外承包,并坚持“公益性”和“非营利性”的原则,“配餐制”因为其便于集中管理,灵活配送餐食的特点,将会进行更广泛的推广。 “如果每个学校都建食堂,不仅耗费巨大,而且偏远学校的食品安全难以进行监管。”济宁市教育局体卫艺科科长李长领介绍,而以一所条件好、标准高的学校来辐射周边其他规模较小的学校,为这些学校提供餐食,则把学校食堂集中了起来,从源头到配送全程都可以进行严格的管理,确保食品安全。“目前金乡县已经全面推广这一模式,今后为了让更多的农村学生可以在校就餐,教育部门将大力引导其他县市区逐步实行这一模式。”
相关链接 推广“配餐制”,人力、物力投入较大 记者走访了解到,“配餐制”尽管可以有效的解决农村学生的就餐问题,但从做饭再到配送,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投入,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地区来说,有些困难。 以石桥镇中心小学食堂的工人为例,为学生准备早饭往往从凌晨四点开始,如果早饭学生吃包子的话,则要从凌晨一点开始和面。“提高食堂工人的待遇,才能保证他们工作的积极性,确保不会在食品制作过程中出现疏忽。”一位教育系统的工作人员表示。 另一方面,配餐需要一定数量的送餐车,夏天如何在路上保证菜品不会受高温影响,对送餐车也提出了要求。一位学校的负责老师表示,送餐车不仅需要保温,在高温情况下也需要降温,所以今后推广“配餐制”,送餐车也是个有待改善的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