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赵松刚 杨万卿 公益性岗位是再就业工作中出现的新名词,是指城市公共管理和涉及居民利益的非营利性的服务岗位,包括城市公共管理中的公共设施维护、社区保安、保洁、保绿、停车看管等。 公益性岗位立足于公益,而公益的东西自然不缺乏温暖。 在潍坊,公益性岗位的推进在不断地进行,一些社区公益性岗位的设立,解决再就业同时又促进社区的融合。如作为星级社区的苇湾社区,利用公益性岗位不仅帮扶困难人员,也促进小区的和谐。 大社区难题:下岗人员多 潍坊星级社区苇湾社区东起潍州路、西至四平路、南起东风街、北到福寿街,面积0.36平方公里,居民楼127栋,4859户,18000余人,辖区单位5家,是潍坊市较大的一座纯居民社区。 苇湾社区地处潍坊市的重要位置,人群繁杂,2002年由4个片区组合而成为苇湾社区。摊子大了,时间久了,问题也接踵而来。据介绍,目前苇湾社区6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众多,占居民总人数的15%,残疾人达到134人,低保家庭238户,还有不少的再就业困难人员。 帮扶这部分人群,解决生活问题,为其找到谋生的岗位,成为苇湾社区的一项重要工作。苇湾社区一直关注居民的难点热点问题,开展“平安和谐、扶老助残、帮贫扶困、环境卫生”等民心工程。 苇湾社区居委会党委副书记吕永芬说,在苇湾社区,有一些来自一些破产、倒闭企业的下岗工人在此居住,而且是一些老职工,技术和劳动能力相对缺乏,社会上的单位很难容纳这部分人群。 另外一方面,苇湾社区内没有物业,所有的保洁、安保等工作,都是由社区负责,居委会的任务异常繁重。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好社区环境的安定与和谐,居委会需要做的工作更需统筹规划。 公益性岗位的建设,帮助苇湾社区很好地缓解了这些难题:一边为困难人群安置就业,另外一边帮助社区把保洁、安保建设搞上去。 公益性岗位破解就业难题 家住苇湾社区的安建国今年50岁,2013年,他所在的海化旗下一家化工厂破产倒闭,年已半百的他,回到家中,顿时没有了经济来源。 安建国的家庭原本就困难,他也是家中唯一的顶梁柱,妻子有病动过大手术,不能离开人照顾,已经成年的女儿手部有些残疾,刚生下一个小孩,还不满一岁,也需要安建国时常照应,“养家就得出去找工作赚钱,可是家里又离不开我。” 安建国,犯难了。 苇湾社区居委会为安建国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在社区里担任安保工作,“就在社区门口上班,家里有事,步行两分钟就能回去。”安建国说,虽然工资与过去的工作比差了很多,但是他感到知足。 “也有老伙计给我介绍工作,让我到别的地方去上班,虽然工资发得不低,但是因为距离原因,我都推了。”其实,在安建国下岗不到一周的时间里,居委会就找到他,给他安置了这份公益性岗位。 安建国说,如今他每天早上6点半上班,下午6点半下班,每天的工作不累,而且可以腾出时间照顾家人,他感到很知足。 居委会为安建国安排公益性岗位,也有自己的考虑,“安建国是自己社区的人,对社区的人熟悉,有陌生人进入小区,他能有更好的警惕性和分辨能力。”吕永芬说。 安建国也为此感到自豪,“就在半月前,有一高一矮两个陌生人进入小区,我看着眼生,而且东张西望,就觉得有问题,在他们行窃时,我第一时间把他们撵走。” 人性化安置带来社区和谐 像安建国这样的困难人员,苇湾社区一共在社区内安置25名左右,这部分人群,有些年龄偏大,不适宜做过重的体力劳动,有些身上有一定的残疾,也有一些是从岗位上下岗的职工。居委会为他们在社区提供保洁、安保等工作,就地为他们解决了工作问题。 “社区里一共有32个公益性的岗位,只有几名大学生,其他的都是社区里一些需要帮助的人。”吕永芬说,公益性岗位,成了解决就业的最重要的方式之一,“年龄大的,残疾的,下岗的,很大一部分人被安排到了公益性岗位。” 利用这些困难人群作为社区的保洁、安保人员,虽然帮助了他们,但是对社区建设可能产生的消极作用,被人所担忧,但最终被证明这反而是一种优势。 “和专业的保洁员比,我们社区里负责清扫的可能没有那么专业,但是,他们却做得比这些专业的更好,因为他们是社区里的居民,更加在意自己住的环境。”吕永芬说,这些保洁员甚至能够担当起其他的工作,“帮助一下社区的居民,因为大家都是邻里,每天见面也是笑脸相迎,更加融洽。” 而社区的安保工作则交给像安建国一样的人,“身体健康,熟悉社区的环境,他们更容易分辨社区里的不良因素。”在吕永芬看来,公益性岗位安置的人群,虽然不够专业,但足够用心,“这让我们的社区都比其他的地方显得更加和谐。” 公益性岗位的推动,降低了岗位的门槛,不仅把岗位本身的职业作为一项考量的标准,而且更看重一个人对这个岗位的渴望度,“公益性岗位的人情化,让人感到温暖,帮了一个人,也帮了一个社区。”吕永芬这样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