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1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从刚刚会握笔,刘汉民就一直没把书法这个事放下,除了读初中那几年动笔少一些,无论是上学还是工作,业余时间临帖练字是他最大的乐趣。从欧体到颜体、柳体,从楷书到行书、草书,刘汉民把历代书法大家的字都临摹、琢磨了个遍。 在遍览历代书法发展史的过程中,他渐渐认识到,中国书法史是一部创新史。“那些大家的字为什么能经过历史的长河的冲刷而流传至今,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在前人的基础上突破创新。唯有勇于创新、自成一格才能经得住历史的大浪淘沙,才有可能成为经典。从这个层面看,中国的书法史其实就是各代书法大家的创新史。”从40岁开始,刘汉民有了自创一种书体的想法,而童年时就萌生的对于汉字象形的兴趣促使他创造出了象形字书体。 思考了两三年的时间,刘汉民决定将创造象形字书体的想法付诸行动,便开始遍翻典籍为创新找寻依据。几十年来,他购买收藏书籍五千余册,舞蹈、戏剧、建筑、雕塑等方面的知识都去学习研究,为创研新书体寻找灵感。业余时间,他每天都拿出几个汉字琢磨如何将其有依据地表现出来。“一年能写好三五个字我就很满意,要创研出一个成熟的字需要反复琢磨,精益求精。在这条漫漫征途上,急功近利是不可能奏效的。”刘汉民说。 “看这个‘福’字,按照其象形字看是人双手捧着酒杯恭恭敬敬地对着神台,祈求福祉。我把它表现为一男一女恭敬相对,寓意家和是福。”刘汉民指着卧室门上贴着的一个“福”字说,他创研象形字书体也希望能够通过结合当下生活,给人以启迪,起到一定的教育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