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 |
市场作用由“基础性”升至“决定性” |
| |
- 2013年11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公报 原文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本报记者 刘德峰 马绍栋 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人民日报社论
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符合初级阶段最大实际 公报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人民日报社论指出,这是《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这一鲜明思路,体现了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也契合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 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所长聂高民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虽然初步建立,但仍然存在不少壁垒;商品价格虽然实现了主要由市场来决定,但要素价格市场化仍然滞后。这些问题都要通过下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来解决。
改革的本质就是不断确立市场的决定性地位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刘刚认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的最大亮点,可以说,这是为此后改革进程定调的表达。过去政府职能部门对市场干预过多,或者缺位、错位的情况,在经济驱动转变的过程中逐渐显现,客观上就要求在新一轮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 从改革开放前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党的十四大“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的最终确立,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重要论断,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本质就是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就是不断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地位的过程。
“两个都是”是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空前肯定 公报在阐述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之后,又提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系统科学研究所教授刘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三中全会提出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重要基础,这可谓空前地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提到如此之高,不仅是表面上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支撑,背后深层次更突显了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比此前的基础性作用更进一个层次。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认为,从新一届政府上任不断推进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政策措施分析,这有可能意味着在扩大市场准入方面将展开市场化改革,使国企和民企在市场主体地位上趋于平等。 对新提法 不能表面解读 山东财经大学金融系统科学研究所教授刘超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一直是市场经济的前沿,过去在非常艰难的情况下仍然能够生存下来,这表明它们更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 刘超认为,对于此次三中全会公报中的新提法一定要从立体、系统的角度进行理解,不能单方面做表面解读。其实当前各级政府正在实施的简化办事流程、简政放权改革就是为了改变过去审批程序过多过杂、民营企业处于发展劣势的地位。 刘超指出,要推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缩减政府干预,还需要更多配套措施,比如财税体制的调整、国有企业的改革、推动市场经济的法制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等,避免以往政策造成的民营经济“玻璃门”、“弹簧门”,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真正让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能够在同一个平台上公平竞争。 本报记者 马绍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