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13日,在以色列特拉维夫的本-古里安机场,以色列士兵运送瓶装水。当日,以色列救援队从该机场启程,前往菲律宾实施救援。 新华社 |
|
□本报国际观察员 赵恩霆
“海燕”,这个今年最强台风在重创菲律宾后,又直扑越南和中国。面对遭受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菲律宾民众,中国政府和中国红十字会第一时间分别宣布对菲援助10万美元,而后又追加价值1000万元人民币的人道主义援助。 同样作为受灾国,中国也有近400万受灾民众,直接经济损失超过7亿美元。然而,一些西方媒体却无视中国同样受灾的现实,拿美国2000万美元、日本1000万美元、英国和澳大利亚均900多万美元的援菲数额作对比,在中国援助数字上大做文章。 从经济总量上看,中国的确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因此一些西方媒体想当然地认为中国就应该大手笔援菲。但指责和质疑中国的那些人恰恰忘了,中国的人均GDP仍比较落后,国内各项民生事业还需大量资金投入,拿出类似美日那样数额的援助款并非易事。 历史上,中国的对外援助曾经大手笔过,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援建基础设施,提供不附带任何条件的低息甚至无息贷款,这类援助在当时既秉持了国际主义,也体现了中国与亚非拉国家的兄弟情谊。如今,中国政府在第一时间对菲律宾灾区施以援手,中国香港特区政府在菲方拒不就香港人质事件道歉的情况下仍追加援助款,香港的慈善组织也筹款援菲,这一系列行动无不显示出中国对邻国受灾的同情与帮助。 灾难面前谈政治显然不合适,但如果非要像有些人那样将救灾与政治挂钩,那么,美日等国巨额援助和派舰派人的背后又有何意图?当前,美菲军事存在协议谈判因美方没有明确是否接受菲方控制而陷入僵局,日本则欲以中菲存在岛屿争端而借题发挥寻求日菲建立对华统一战线。如此看来,很难不把美日等国的巨额援助与大灾之后借机争夺地区影响力联系起来。 中国曾经大手笔的对外援助具有明显的时代印记,勒紧裤腰带去搞外援的方式也需要回归到量力而行、力所能及的理性轨道上。在灾难面前,绝不能以出钱多少来衡量援助者的善意,如果是这样,那就违背了人道主义的本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