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桂香
近日,有位朋友打电话给相关部门,咨询办理业务的具体事宜,需要哪些材料等,最后问及对方工作人员怎么称呼时,对方却很冷漠地说:“我叫什么你不用管,这和办理业务没关系。”此话很是刺耳,朋友听了十分郁闷,问问姓名有什么大不了的。作为服务部门人员,把姓什么告诉市民,让人家办事时找对人岂不是很好? 其实,类似的场景在日常生活中也不少见。笔者认为,不敢说姓名是另一种“庸懒散”。一方面,不说姓名可更为方便地逃脱责任。如朋友所说的,“他不说姓名必然是有顾虑,怕办理业务过程中遇到问题再找他,如果遇到什么问题也牵连不到他。” 另一方面,不说姓名给人感觉不是服务,而是保持距离。不少行政人员面对普通市民有优越感,保持着高高在上的姿态,缺乏岗位意识。这样不仅会脱离群众,最重要的是会失去公信力。为民服务、联系群众才能提高工作效能,尊重百姓,倾听他们的心声才能不断进步,反过来,则会脱离群众,工作也便不好开展了。 再者,你不说,市民便不会知道吗?在政务逐步公开、透明的今天,即使不说姓名,别人通过网络等渠道照样能查到。网络社会,人人都有麦克风,市民的监督意识也在逐步提高。如果遇到工作人员不作为,即使不说姓名,市民也有渠道反映心声。抱着逃避责任的侥幸心理,不如坦荡面对、做好本职工作。 时下,整治四风积弊、治理庸懒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整顿行政作风和行风,在于加强执政者的思想认识、拉近和市民的距离。但是,如何让市民感受到整顿的效果,不是靠几句漂亮的总结和豪气冲天的自我批评,而是得有看得见、摸得着的改变,尤其是一些细节的转变,包括服务态度、说话口气、办事效率,以及是否能够设身处地为服务对象着想。 更进一步说,工作人员理应从端正角色定位和岗位责任开始,不妨告诉服务对象自己的姓名,让自己回归到为民服务上来。唯有这样,才能赢得更高的市民满意度。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政务公开和群众监督力度,在官方网站和服务窗口显著位置张贴工作人员的姓名和岗位职责,以便于市民办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