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家长走出农村去城市打工,与此同时,留守儿童成为一个越来越受关注的群体。为了使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济阳县崔寨镇萃清小学等学校推出“成长记录袋”,架起了学校和家长沟通的桥梁。
见习记者 贾君婧 通讯员 刘军 杨吉福 看完“成长记录袋” 学生情况一目了然 暂住证,家庭收入表,成绩单,老师与家长意见书……这是在萃清小学学生李钰的“成长记录袋”里的东西。李钰的父母是崔寨镇的外来居民,虽然在崔寨镇打工,但平时在家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成长记录袋”是父母对她学校生活最直接的认识来源。 据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崔寨镇很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有的每天早出晚归,跟孩子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不多。有的每隔一段时间才回来一次,好一点的一周回来一次,比较忙的就半年才回来一次。” 据了解,目前,萃清小学共有1500名学生,有接近800名学生为住校生。据该校负责人介绍,从办校至今,萃清小学一直在实行“成长记录袋”制度,由班主任每隔一段时间交给家长看一次,让家长具体了解孩子在学校里的所作所为,同时,请每位家长看后签署意见,使学校和家长能更好地沟通,以便更好地教育留守儿童。 “我们希望用‘成长记录袋’记录下孩子在学校中的点滴,让家长放心,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萃清小学相关负责人杨吉福介绍。
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都会被老师记录下来 “记这个东西没有准确的时间,学生只要发生什么事,不论好的坏的,我都赶紧记下来。最起码每天要总结一次。”工作已3年的萃清小学六年级班主任姜琰说,记“成长记录袋”已经成了一种习惯,看到学生尤其是留守儿童有一点点的变化,就想要记下来让他们的父母看到。 据了解,萃清小学老师多为年轻老师,活力大、干劲足,更便于“成长记录袋”制度的实施。大到考试成绩、小到学生的写字习惯,都是“成长记录袋”里的内容,很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事情,在老师和家长眼里都是大事。 姜琰说,“成长记录袋”的内容就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情,无论好坏都在记录范围内。
1.5万名农村娃有了“成长记录袋” “我们每天都写日记,每周末放假时就拿回家给爸妈看。爸爸妈妈都很喜欢看我写的日记,而且还很愿意听我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正在读五年级的杨帆说。其实,“写日记”只是学校让学生跟家长互动的一种形式。学生们不知道的是,老师还会不定期地将他们在学校里的表现以“成长记录袋”的形式交给家长。 五年级班主任霍晓霞说:“‘成长记录袋’里的部分内容肯定不能让学生知道,比如成绩排名之类的,如果学生知道的话,会对他们起到不好的作用,这算是我们跟家长之间的‘小秘密’。” “成长记录袋”给家长看到的是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包括德育方面、学习方面、课外生活方面取得的一些成绩,甚至孩子犯的一些错误,我们都记录下来,每学期期末让孩子拿回家。”萃清小学相关负责人说。 据悉,为解决当前农村孩子的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问题,济阳县制定留守儿童专门档案和联系卡,为留守儿童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为了确保他们的健康成长,全县110多处中小学通过建立留守未成年人“成长记录袋”,在1.5万名农村孩子和外出父母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