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行芝罘·微公益”吸引七万志愿者 |
芝罘区志愿服务工作已成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的风向标 | |
- 2013年1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开源社区的老人们正在制作手工艺品,制作完成后,手工艺品都会捐赠出去。 本报记者 王晏坤 摄 |
|
本报记者 王晏坤 李楠楠
每天早上7点,芝罘区白石街道的志愿者孙鹏飞就来到社区广场打扫卫生;下午4点,家住白石街道的退休教师刘晓峰就会到社区活动中心教老年人练习书法。孙鹏飞和刘晓峰都是“善行芝罘·微公益”志愿者服务品牌下“彩虹志愿服务队”的一员。目前,芝罘区从党政机关到社区百姓,在“善行芝罘·微公益”的带领下,都开始做起志愿服务工作。
志愿者正逐渐成为城市名片 每月28日,志愿者集中服务社区居民 在烟台市芝罘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严华的名片上,除了个人工作信息外,还有一个写有“善行芝罘·微公益”的心形标志。她告诉记者,如今这7个字已经成为芝罘区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的品牌,也让更多的市民成为文明城市建设的受益者和推动者。 早上7点半,芝罘区毓璜顶街道办的志愿者们就来到了社区广场打扫卫生。在众多志愿者中,一位名叫刘红昌的70岁老人格外引人注目,他是这些志愿者的组织者。 面对烟台这些年的变化,老人深有感触地说:“咱们现在是文明城市3连冠,咱们市民就得文明点,就得有志愿服务精神,文明城市是我们烟台人大家的,我们要干出来,要保护这个文明称号,让它文明到底。” 随着“善行芝罘·微公益”志愿服务品牌的打响,芝罘区志愿者注册人数已近7万人,通过志愿活动,做好事的人多了,不文明的人少了,群众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参与者、监督者和受益者。芝罘区志愿服务工作已成全市志愿服务工作制度化的风向标。 严华认为,志愿服务不在大小,当你在公交车上为老人让了座、当你将烟头捡到了垃圾桶、当你开车礼让行人时,你已经做了志愿服务,而志愿服务时间长了,也就成了一名志愿者。 严华介绍,近两年,芝罘区围绕打造“善行芝罘·微公益”这一志愿服务品牌,探索实行了固定时间多主题服务、固定项目长期服务以及特色主题服务等多种服务形式,全区志愿者工作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完善。 活跃在城区的志愿者正逐渐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志愿服务,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格局。 “谢谢你啦,要不然这么多东西,我得歇好几次才能提回家。”14日上午,家住芝罘区开源社区的王君燕一个劲地感谢社区志愿服务车的师傅。原来,开源社区考虑到社区老人去早市要采购很多东西,就专门把社区巡逻车在这个时段变为“便民志愿服务车”,免费接送从小区大门到居民楼这段距离的赶早市的居民。这项便民志愿服务已经坚持了好多年,而这仅仅是这里志愿服务的一个方面,也是“善行芝罘·微公益”的一个缩影。 前身是幸福四村的开源社区,地处老城区,社区内有4200户,1万余人。这些年,开源社区的志愿服务搞得有声有色,现在开源社区的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慈善义工等达到587人;居家养老、幸福天使、心理疏导等10多支志愿服务队伍常年活跃在开源社区。 “幸福28”就是其中一个品牌志愿活动。“‘幸福28’即每月28日都集中组织开展一次主题志愿服务活动。”芝罘区幸福街道开源社区主任张爱娜说,同时,活动细分为“法律28”、“健康28”。 截至目前,“幸福28”共开展了15批次活动,先后为80余人次提供了法律咨询服务,为760余人次提供医疗服务,为群众节省各类费用2.5万多元。 志愿服务开展的好,就能吸引更多人去做志愿者。“对参加志愿服务满200小时的志愿者,可优先获得等量的回报服务,使志愿者服务成为‘付出、积累、回报’的爱心储蓄,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者的队伍中来。”张爱娜说,“当然志愿服务也要有经费保障,我们设立了党员志愿服务、‘幸福梦·文体联谊会’、‘夕阳红·慈善义工’、‘幸福天使’四个专项经费,由辖区企业公司出资,确保这些志愿服务活动长期顺利开展。” 相关链接 “爱心文化”培育机制 优化志愿服务环境 据烟台市文明办志愿者科工作人员介绍,在志愿服务工作建设上,烟台市探索出了一条“爱心文化”培育机制,注重用道德滋润大众心灵,以机制化手段培育“爱心文化”,力求让学雷锋、做好事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和生活方式。 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同时,突出当地特色,以“仁、孝、信、善”为重点,推动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四德工程”具体化,让“爱心文化”成为烟台文明城市建设最闪光的亮点。 从2002年开始,烟台启动“爱心一日捐”活动,倡导有固定收入的人员每月捐出一天的收入,帮助困难学生和家庭,现已发展成为全民参与的“爱心捐助”活动,每年参与人数达40多万,累计捐款超过12.4亿元。 芝罘区“善行芝罘·微公益”,也是以小爱心做大奉献的一个案例,也是“爱心文化”影响社区的一个缩影。 本报记者 王晏坤 李楠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