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15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到了饭点,信阳乡敬老院的老人们正排队打饭。 |  | 水湾镇敬老院老人天天有肉吃,生活标准大幅提高。 |
|
文/片 本报记者 王晓霜 张峰 通讯员 蒋惠庆 初宝瑞
吃有提高病有良医 财政出钱解决困难 2011年之前,无棣县五保老人集中供养标准是每人每天6.8元,除去穿、住、医、葬等多个方面,真正落实到伙食上的仅3到4元,分散供养每人每天4.2元,落实到伙食上的不到3元。大部分敬老院建设年代早,存在漏雨、电线老化等安全隐患,且配套设施落后,健康查体仅限于测量血压、听诊等一般性检查。更别提管理服务人员年龄偏大、缺乏工资待遇保障引起的各种消极问题。 今年夏天天气特别炎热,为了让敬老院的老人们能及时冲凉,无棣县民政局牵头,对各个敬老院的浴室进行改造升级,厨房、卧室、食堂也都进行了全新装修。无棣县水湾镇敬老院院长郭元岐说,原来生活标准比较低,要想改变老人的生活状况非常困难。 改善生活条件,必须得有钱,钱从哪里来?无棣县专门组织干部深入各个敬老院走访、调研,摸清实际困难和资金缺口,创新性地提出了由一个行政单位和一家企业共同帮扶一家敬老院的1+1+1模式。全县12家敬老院,县乡两级财政每年分别拿出160余万元,24个对口帮扶单位每年各拿出10万元,五保老人的生活标准由每人每年2500元提高到5000元,分散供养标准从1500元提高到了3600元,供养水平位居全省前列。而且集中供养由一日两餐改为三餐,每人每天的伙食费由4元提高到10元,并制定每周菜谱,注重营养搭配,分散供养每人每天的伙食费由3元提高到了6.8元。 住有宜居娱有所乐 院内欢声笑语不断 信阳乡敬老院是山东省“一级五保供养服务机构”,院内除了几座错落有致的平房之外,门前还有不少小菜园,种着冬瓜、白菜、茄子、西红柿等蔬菜,最南面还养着四头猪、四只羊。“政策出台后,老人们一天的生活费能到9块钱,这还不包括一个月20块钱的零花钱,再加上我们院里的这些精心爱护的小菜园,能极大地改善老人们的生活。” 范同兴自从1996年担任院长以来,已经在此度过了17年。这17年来,他跟其他5名工作人员一直在为改善老人们的生活水平做着贡献。县里关爱五保老人政策一出,信阳乡敬老院就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所有的房屋全部重新刮瓷、换上铝合金门窗;新建了洗衣房;浴室增多到4间,并且配备两个大太阳能;餐厅由原来的一间房变成现在的一排房子四大间;除了有一间娱乐室和一间健身室之外,南边的广场上也有不少健身器材和门球场…… 10月9日当天,正逢院里年纪最大的五保老人——95岁赵宝良的家人来看望他。“老人上了年纪,牙都掉光了,意识也不是很清醒,但每次我们来看他说要带他回家时他都会大声喊‘我不回家、不回家,家里没有这边好’。看到敬老院的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也很放心把老人放在这。”赵宝良的侄孙告诉记者。 早饭后,范同兴刚一打开娱乐室的门,身后的十几位老人就蜂拥而入,打麻将的打麻将、下象棋的下象棋,来得晚的也没闲着,都坐在一旁的沙发上观战,时不时还指导一下,玩得不亦乐乎。 在餐厅西边的墙上还挂着集中供养的64名五保老人的生日一览表。范同兴介绍,每次给老人过生日,都是敬老院最热闹的时候,也是老人们最快乐的时刻。“在这里生活越来越好了,我的孩子们来看我都说我越来越年轻了。”今年86岁高龄的一位老人笑着说。 创新机制提高待遇 30名专职护理员上岗 钱的问题解决了,老人们的生活水平也上去了,新的问题是一直以来敬老院工作人员待遇偏低,没有福利保障,很难招到合适的服务人员。针对这一情况,县民政局又提出了新的解决办法。无棣县民政局副局长苏如征说,通过社会公开招聘,学历较高的,年龄偏低的大学生,进入管理服务人员队伍,这样提高了他们的工资待遇,对他们长期从事这项工作,提供保障。 今年7月1日,新招聘的30名敬老院服务人员已正式签约上岗,这是无棣县养老工作的创新之举,信阳乡敬老院的刘宝燕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是通过政府雇员的方式公开招聘来的,刘宝燕具备专业的护理知识,能更好地照顾老人。自从今年7月份来到敬老院,她一直负责老人们的日常护理、清洁卫生、心理关爱等工作。 “刚来的时候我也是千头万绪不知从哪里着手,老人们都把我当小孩子看。”刘宝燕说,照顾老人需要的是耐心,三个多月的时间过去,她也慢慢掌握了每个老人的不同性格,会“对症下药”,“现在跟他们相处我已经有一套自己的模式,而且这样也能减轻敬老院的负担。” 如今,无棣县已有1135名农村五保老人住进了敬老院,集中供养率占全县的80%以上。无棣县民政局局长马尊东说,每个人都会老,面对养老的模式,在探索着各种积极有效的方式和途径。能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并且对社会所有的老年人做一些事情,这是为我们在老的时候做一个铺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