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邸制研究课题形成三个报告 据汪玉凯介绍,“关于建立中国特色官邸制的建议”,是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2013年初设立的重大研究课题。 课题在今年6月初步完成,共形成三个研究报告:《国外官邸制研究》、《中国古代官邸制研究》、《当前我国领导干部住房现状分析与改革趋势》。 今年7月,由汪玉凯撰写的官邸制建议方案,经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上报中央。这份方案不仅详细介绍了我国领导干部的住房现状,还对官邸制的含义、意义、历史沿革、国外做法及实施建议进行了具体阐述。
干部“住所”往往成其个人资产 这份建议指出,新中国建立后,没有按照国际惯例实行官邸制。改革开放前,实行的是典型的福利分配制度。改革开放后,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除党和国家领导人之外,所有公务员都参加了住房制度改革。但是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住房制度改革虽有重大突破,但同时暴露了一些突出问题。 领导干部违规建房、“以权谋房”成为腐败的新形式。其突出表现是,房改后不少地方,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一些领导干部利用职权违规建房的现象,多占、低价套购或者超标准侵占国家公共资源的问题也很突出,有的甚至出现了官员建造别墅的热潮。 一些腐败官员涉及房产腐败问题,令社会震惊。原铁道部长刘志军贪污腐败案中,涉及的房产竟然高达374套。 此外,干部交流、异地任职等,客观上为官员滥用权力“以权谋房”提供了便利。领导干部包括住房在内的特权泛化,引起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损害了政府的形象。一个领导干部到某地任职,地方大都为其准备好了“住所”,这个“住所”往往就成了其个人的资产,调离后多数不退,实际上为永久占用,还可留给后代。 建议中,汪玉凯写道:实行官邸制是遏制领导干部“以权谋房”的根本途径。 据北京晨报 干部异地任职怎么办? 汪玉凯介绍,在异地交流任职的领导干部中,最高的只涉及正部级。鉴于我国正部级以下的领导干部都参加了房改,所以原则上在异地任职入住官邸时,不管其是否带家属前往,领导人的原房屋都应该保留,但任职期满后必须从所住官邸搬出。 考虑到房屋在不同地区间的价格差异很大,对那些从低房价地区交流到高房价地区的领导人,比如进京,就要考虑相应的补偿政策,如确保在原地的房屋出售之后,可以容许其在京购买相应面积的经济适用房。 年轻领导干部也可以自己到市场上按市场价租房或买房,国家提供租房补贴,如果不担任领导职务了,就不能继续享受租房补贴。 官邸房源都从哪里来? 对于官邸和公宅,一律由国家统一建造、购买或租赁,并按照严格的制度,配置设施和修缮。汪玉凯介绍,按照国际惯例,绝大多数官邸和公宅都是免费入住的,即使交费也是象征性的。按照我国的国情,对于所有国家拥有的官邸和公宅,实行免费入住较为合适。对这些官邸和公宅的内部设施配置和维修,国家要建立统一制度予以规范。 课题组认为,在建立官邸制和公宅制的过程中,首先要按照实行官邸制和公宅制的范围、对象等,明确现有房源;还要对历史上形成的包括已经离退休的党和国家领导干部的住房现状等,进行详细的统计和调查。 如何清理干部现有住房? 建立严格的住房监察制度。汪玉凯建议,全面清理领导干部的现有住房,特别对那些曾经在多地任职、交流、进京的领导干部的住房情况进行认真清理,对多占住房的要限期清退,逾期不退的,除按市场租金标准加倍收取租金外,同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及程序交由纪检监察部门严肃处理。 建立领导干部住房申报制度及住房档案,加强动态管理。建立和健全领导干部住房腐败的问责制度,明确住房腐败的问责对象、程序、内容、方法和责任追究范围。 推进干部住房公开制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据北京晨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