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11月4日,台北下起了瓢泼大雨。在台北市区去往山城九份的公路上,出租车时不时地打着右转向灯,往路边靠。 汽车前挡风玻璃上已经满是雾气,出租车司机黄越不得不先停在路边,用抹布擦一下玻璃,趁机再给九份的民宿老板打个电话,帮后座上的两位大陆游客确认住宿的房间。 黄越,1950年出生在台北,祖籍是福建。如果不仔细看他眼角隐约可见的皱纹,很多人猜不出他已是花甲老人。 而黄越一般也不愿对客人讲自己的真实年龄,他说自己虽然不是什么明星,但是年龄差距会疏远他和年轻客人的距离。于是,他经常冲着二三十岁的年轻男游客喊一声“老兄”。 他认为这并没有什么不礼貌,反而让自己觉得和客人之间很平等。在车上,他会突然问客人:“我老吗?”然后,趁客人还在大眼瞪小眼不知如何接话茬时,他自言自语:“显然是很年轻!哈哈……” 爽朗的笑声让游客们很喜欢搭乘他的出租车,而这就是他的谋生之道。 谋生,对这位63岁的老人来说,更多是意味着养老。 自从55岁提前退休后,早年离异无子的黄越没有选择在家过“闲”日子。他经常说:“老了,就要有所养。”现在开出租车专门接待来自大陆的游客,在他眼里,就是在给自己打工养老,“除了赚钱外,也让自己活得充实点。” 尽管去九份镇的山路绕来绕去,但一个小时后,黄越还是很快就找到了游客预订的民宿。下车时,黄越帮着从后备箱抬出两个行李箱,开玩笑说:“看来你们和九份很有缘分哦,看!整个山城都在为你们的到来而感激涕零!” 匆忙道别,黄越又得赶紧回台北,接下一拨前来游玩的客人。不过由于下雨,预约的客人临时取消了搭车的计划,没活干了,黄越百无聊赖。 停放好出租车后,他来到松山机场附近的一座老楼看了看。这楼是在上世纪80年代建起来的,户型非常老旧,现在多数住户都是老年人,如黄越所形容的那样:“这楼就像一个被烟熏黑了的老蜂窝,不受欢迎了。” 不过,黄越正盘算着能将自己在这儿的房子推出去,也好“老有所依”。其实,他也很无奈:“中国人都讲‘养儿防老’,我这既没有儿,也没有女,除了现在开出租车养活自己外,等身体干不动了,连个依靠都没有……” 黄越心里打的算盘,就是台湾地区自今年5月份开始试行的“以房养老”政策。 “以房养老”,实施对象规定为65岁以上的单身老人,他再过两年就65岁了。按照规定,老人每月可领金额是由当地内政部门按老人性别、年龄及其不动产估价精算核定。由于女性平均寿命较长,因此相同年龄及相同价值之不动产,男性每月领取金额会比女性高。 “假如按照台北市区现在的房价每平方米15万元(新台币),房子估价大概为1000万元,等我到70岁,我应该每个月可以领3.48万元。”黄越掰着手指头,计算着自己这套房子到底能给晚年生活带来多大的保障。 不过,根据台北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一助理教授所述:“直到今年7月底,‘以房养老’计划三个月的申请期限截止,全台湾只有不到200个询问电话,并且没有一人提出申请。” 黄越还有一个父辈的朋友,叫杨惠珍,今年已经88岁高龄。“这位杨婆婆无子无女,也比较适合‘以房养老’,但是她之所以还在犹豫,是因为除了钱,老人还有健康和照护的需求,‘以房养老’可以,但不能只是每月领个养老钱呀。”黄越说。 和黄越一样,杨惠珍知道自己已经干不动了,真正到了该在家里“颐养天年”的时候,她需要社会对她这样老年人的关怀。同样,黄越也知道,不出十年,他也不能再出来赚钱,现在还在奔波,只不过是为了等到老到不能干活时,让自己的老年生活“有所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