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跷,亦称脚把、柳木腿等,俗称“拐子”,是由表演者脚踩木跷表演。由于表演者高出一截,观众需要仰起头来或是站在高处观看,所以也有人把高跷称为“高瞧戏”,其技艺性强,形式活泼多样,便于远近观赏,而且流动方便无异于活动舞台,成了庙会佳节中群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活动。 上臧村建立于清朝末年,有300多年历史。上臧高跷建国前由村民自发组织和代代相传,建国后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使上臧高跷保持了原创性、难度高的特征,具有以“扭、唱、跑、相”为主的特点,同别的地方的高跷相比,上臧高跷的难度更大。上臧高跷由舞蹈、民间歌曲、戏剧等多元素组合。有多种舞蹈元素,多首音乐曲牌和多出自编小戏,形成了形式多样化特征。 上臧高跷起源于民间,流行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中间,至今仍保存着原创时的许多基本特征,是人们内心情感的表达方式,它宣泄着人们的情感,寄托着人们的希望和追求,保护好上臧高跷这一文化遗产,对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将产生积极的现实意义。 2009年上臧高跷被列入李沧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李沧文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