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娄士强 11月22日,济南市公租房将首次摇号。参与此次摇号分配的公租房共8929套,符合摇号条件的有8771户家庭和877个单身职工,避免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值得注意的是,取得摇号资格的家庭(含单身职工)中有36%是外来人口,这是我省公租房申请首次实现“同城待遇”。(本报今日A05版) 公租房是保障房的一种,旨在解决城市中等偏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保障性住房的入住率,实现保障房供应和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是建设者面临的重要考验。空置率高或是“叫好不叫座”的情况,不仅浪费了资源,也有损群众的切身利益。 相比单看保障房的数量,要想衡量一座城市保障房的建设水平,入住率是更重要的指标。今年8月份,国家审计署公布了2012年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跟踪审计结果,多个省份暴露出保障房空置的情况,有些是因为建在地价较低的城市边缘,有些则是配套措施不完善。一边是中低收入群体期盼早日实现“安居梦”,一边是大量保障房“遇冷”,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伤了群众的心。从这次济南公布的信息来看,公租房的需求和供给的比例是较为合理的,符合了普通老百姓的现实需求。 这里面很关键的一点,在于如何设置申请保障房的“门槛”,要想提高保障房的使用率,先得弄清楚不同类型的保障房都适用哪些群体。相对于廉租房来说,公租房对居民收入水平限制较少,适合中等偏低收入的家庭,城市里的外来务工人员往往处于这个范畴之内。他们通常收入水平不高,又身处异乡,找到安身之所的愿望更加迫切。济南此前出台规定,外来务工人员与本市户籍人员申请公租房实现“同城待遇”,而外来人口占取得摇号资格家庭(含单身职工)36%的高比例,也印证了这一措施的实际效果。 当然,要想建好保障房,需要的是一整套系统化的举措,每一个环节都要从群众的切身需求出发。济南在建设公租房之前,就在全市范围内进行了一个多月的预登记,摸清了实际需求,拟定了保障标准,也为建设规模和房屋选址提供了参考依据。这些细致的准备工作,为济南公租房的高利用率提供了保障,这种从群众需求出发的思维方式,也为其他城市的保障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