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
19日,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的四辆免费看病班车投入使用,两条线路深入交通不便、人口密集的区域接患者上门看病,车上还可以提供挂号服务,总投入近700万元。(本报今日A13版) 在人们的印象里,坐拥大量专家资源的“大医院”,总是有些“架子”的,更谈不上主动“花钱”接病号了。青大附院开通免费班车的“俯身之举”让众多患者大呼意外,同时也赢得了不少好评。 仔细一分析,青大附院的这一举动也有“被迫”的成分。就在今年,坐落于省城的齐鲁医院开设了青岛院区,提出济南、青岛院区要一体发展,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协和医院等著名医院,也传出要在青岛开设医院的消息。面对“外敌”对当地医疗格局的冲击,以及可以预见的激烈竞争,青大附院率先出招讨好患者,也在情理之中了。 看来,对于一些在地方上长期处在“老大”地位的“大医院”来说,要想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适度的压力很重要。当然,不仅仅是外部竞争的压力,考虑到社会上存在的医患矛盾,作为具有公益性质、提供公共医疗服务的机构,医院也应当从内部自我加压,寻求主动的改变。 现如今,按照中央最新的决定,医药卫生体制要进行深入改革,“鼓励社会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这意味着医疗体系将迎来更高程度的开放,潜在的竞争压力不容忽视。对一些传统意义上的“大医院”来说,这些即将发生和正在发生着的改变,已经敲响了警钟。 (作者为本报青岛站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