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17日深夜,济南和平路一工地内,建筑工人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加班。 本报记者 邱志强 摄 | | 17日深夜,来自德州的管道工老刘在省城和平路的坑道内测量。
本报记者 邱志强 摄 | | 13日深夜,山大路,河南常师傅在3米深井中维修管道。 本报记者 张中 摄 | | 13日凌晨1点05分,王师傅跟工友们设置围挡。 |
|
寒风乱,夜未央。出门的人行色匆匆,拐过街角的一瞬间,总有一抹昏黄的灯光,让人心里踏实温暖。灯光映照着一张张朴实沧桑的面庞。他们中间,有建筑工人,有炒菜的摊主,有夜班出租车司机,有社区保安,也有早起的环卫工和公交车驾驶员。 收入微薄,却是生存之道。看惯夜色的冷漠,才能体味坚守的快乐。一群守候在城市边缘的人,用渺小的身影和微弱的灯光,赋予这座城市强大的力量。本报记者多路出击,用镜头记录一个个坚守的身影,为您推出“生计·寒夜微光”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邱志强 他们说的普通话带着浓重的乡音,他们皮肤粗糙但心地朴实,看到时尚女郎会偷瞄几眼,被人误解时不会争辩,只是默默走开……在每个城市高楼大厦林立的背后,都有这样一群人,很土,但很真实。他们不起眼,却是城市忠实的养护者,寒夜中,仍不停歇。 17日深夜,省城和平路一处工地,多数工人都已收工,只有顶层的角落里亮着一盏灯。一个年轻的身影在防护网内认真地工作着,灯光将他的影子投射在防护网上,放大成一部现实版的皮影戏。晃动的身影在漆黑的夜空中像一部默片,演绎着建筑工们默默无闻的夜色生活。如果亲人知道他在深夜冻得两手麻木也要爬上几十米高的脚手架,也许会很心疼。 同样是在和平路上,地面2米以下,仍有很多人默默地忙碌着。由于白天车辆较多,管道工只能在深夜加班。从禹城来济南打工的老刘拿着标尺站在坑道内,配合着远处工友的测量工作。想和他们聊几句,但工人们都推辞说工期太紧不敢耽搁,抬头歉意一笑继续俯身忙活。 一个工头抽空告诉记者,入冬之后大家为赶工期都在积极加班,谁也没有怨言。如果再不抓紧,过段时间气温更低,挖凿工作就很难进行了。艰苦的环境和低廉的待遇都不能阻止手里的工作,为了家人更好地生活,为了这个城市明天的新姿,他们选择了无声地付出。 一个建筑工在采访时说,夏季工人有高温补贴,其实冬天的室外作业更艰苦,如果冬季给大家增加一份低温补贴,该多好啊。 在灯红酒绿的KTV里,人们吼唱着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的歌曲,却没想到在寒冷的冬夜,有许多真实的旭日阳刚们正在接近零摄氏度的低温下艰苦劳作。每一个在深夜还头戴安全帽的人都值得尊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