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良反应多因迷信“打吊瓶” |
5万余例不良反应病例中,六成以上为静脉输液所致 | |
- 2013年1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如果在打头孢曲松点滴时,病人不断咳嗽,这很可能是药品引发的不良反应,应立刻停药。我国每年5000多万住院人次中,与药物不良反应有关的可达250多万人,其中死于药物不良反应的约有近20万。”济宁市药检所所长徐魁提醒,市民应改变对注射剂的心理依赖,日常也要注意用药误区。 一是时间错位,不少人服药都安排在白天,忽视了夜间。如某药一日2次口服,应每隔12小时服1次;一日3次,则应每隔8小时服1次,这样才不会影响疗效。二忌药量过大或偏小,超量服用可引起中毒,尤以小儿、老人为甚。预防疾病或怕毒副反应,小剂量服用也会贻误病情,产生抗药性。三忌时断时续、疗程不足,药物能否发挥疗效主要取决于在血液中是否保持恒定的浓度,若不按时服药就难以控制病情。四忌突然停药、随意换药,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停药应在医生指导下缓减药量。五忌多多益善,两种以上药物联合使用,常可增强疗效,但若配合不当会发生对抗作用,以致降效、致毒性反应。 此外,应忌小儿用成人药、成人量,小儿肝、肾等发育不完善,解毒功能弱,用成人药很可能引起病变或影响生长发育。同时,以病试药,寻找单方、验方极不可取,如流传的吃生鱼胆能明目、喝蟾蜍汤治疙瘩,所谓以毒攻毒,很可能导致严重中毒,不治身亡。 警惕药品不良反应 专家提醒用药误区 本报济宁11月18日讯(记者 李倩 通讯员 常虹)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静脉输液已经是市民伤风感冒后的第一选择,而在一些小诊所,甚至牙疼、伤风的小毛病也给挂上吊瓶,“凡病皆吊瓶”现象严重。济宁市药检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记录显示,2011年至今共收集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50236例,其中超六成是因静脉输液所致的不良反应。 11月初,30多岁的邱女士在城区一医疗机构输液时,突然感觉浑身刺痛,前胸和后背出现大片皮疹,该医疗机构立刻停药并采取紧急措施,半个多小时后邱女士身上的皮疹才渐渐退去。随后该医疗机构将这一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上报至济宁市药品检验所药品不良反应监控中心。 “导致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是静脉给药方式比较普遍,尤其是一些抗生素的滥用,这都是健康的大忌。”济宁市药检所所长徐魁介绍,静脉给药速度过快、输液配伍不当以及静脉注射液的pH值、渗透压等许多因素,都可能诱发药品不良反应。 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统计,静脉注射导致的不良反应占56.7%,口服制剂占39.5%。根据数据分析提示,抗感染药病例报告数量仍居首位,“很多市民认为打吊瓶病好得快,其实静脉输液和口服药物的最终效果是完全一致的。”徐魁介绍,与其他治疗方式相比,静脉输液给药安全风险最高,质量再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尤其是一旦产生不良反应,后果不堪设想。“医疗机构要加强对注射剂使用的监管,部分患者应改变对注射剂的心理依赖。如果胃肠功能正常,能吃口服药的尽量不要静脉注射。” 相关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