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记者 陈莹 实习生 曲晓芳
“我1998年开始看《齐鲁晚报》的,当时还是3毛钱一份。”读者扈刚回忆着。 1982年入伍到沈阳军区,后来调到了团委政治处的宣传部门做新闻报道员,平日里有了灵感,还会写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诗,扈刚亲切的把它们称作“枪杆诗”。提起曾经部队里的生活,扈刚有说不完的话。 部队里的新闻报道员 1982年刚到新兵连的时候,扈刚几乎没带别的,两大旅行袋里满满的全是书。“平时有时间就去书店买书,一买就是一大摞。”扈刚笑着说,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里认识了沈阳当地朝阳文联的编辑”。书信联系中扈刚经常把自己的创作寄过去,慢慢的,《朝阳日报》和朝阳文联的杂志上就开始登出了他的稿子。 在连队的时候,扈刚就负责新闻报道,每天背的绿色军包里都会装很厚的一沓16K的白色刀切纸。“那个绿色的军包,我到现在都还保存着呢!”扈刚骄傲地笑着说,当时一有时间就从包里拿出纸来写一些报道,比如,车场里的好人好事、队里的技术模范、换季标兵;有时候还会写一些散文诗,《迷彩服》、《高射机枪》等等。 “当时队里广播站的小王每天都会播出几篇稿子,我就一天过去送一沓,天天如此,说老实话,真的挺积极的!”扈刚表情认真地回忆着,当时一共有十几个连队,其中7连有一个小战士跟扈刚一样,也写一些类似的稿子,“7连这个小战士跟播音员小王关系好啊,稿子总是播他的比我多。”此时的扈刚,笑得像个孩子一样。 退伍的时候,扈刚往家里寄了两大麻袋的剪报,“当时的大麻袋一个能装200斤大米,里面装的全是我发表的和我喜欢的文章的剪报。”扈刚用手比划着说。 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人生 “当时挺幼稚,觉得入完党就没事了,想回家自己做点事去。”扈刚淡淡地说,退伍以后在粮食系统里做团委书记,平日里做一些报道,也还在继续写诗,不过那时的诗基本上都跟粮食有关系了,像《国徽上的金麦穗》,当时已经会在《大兴安岭日报》上登稿子了。 “后来从粮食系统下来后,很多年都不如意。”扈刚说,当时很懊悔,一起入伍留在部队里的战友都已经四颗星了,军衔几年也都上去了,自己却还是平平淡淡。“但是现在想开了,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人生,不要重复。”扈刚坦然地笑了。 来到烟台后,他又在于水五金做了一年多。就在一年前,扈刚在仓库工作的时候,不小心腿部受了伤,髌骨粉碎性骨折。在家修养的日子里,他一直靠看《齐鲁晚报》打发时间。“看多了就会想写点评论,投个稿子什么的。”扈刚笑呵呵地说,妻子鼓励他学着上网写邮件发稿子。“去年年底的时候才开始学着写电子稿,现在打字还是比较慢。”扈刚谦虚地说,对自己还不够满意。 “《齐鲁晚报》对我启发挺大的。”他说,如果不是受伤了,也不会有时间给《齐鲁晚报》投稿,更不会有机会成为齐鲁晚报的“金牌读者”。对于以后的工作,扈刚笑了笑:“找个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不需要赚很多钱,但是一定要做的很快乐!” “如果等我80岁的时候还能继续给你们《齐鲁晚报》投稿子,那会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儿!”扈刚乐呵呵地说,不一定非得那么装,实实在在地写稿子,就挺有意思的。每当看到自己投上来的稿子发表了,扈刚就会多买一份,自己收藏起来。 “每次看报纸看到意犹未尽的时候,就想写个评报或者补充。”扈刚捂着嘴笑着说,稿子都很小,但就是尽一份心。 “能做个填缝剂我就很满足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