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
胶济铁路是齐鲁大地上的第一条铁路,1899年至1904年间,德国人“雷厉风行”地在青岛与济南间修建了这条铁路,成为晚清山东历史上重要事件之一。 只不过,历史是一面多棱镜,许多时候,我们只窥见过它的一面或者两面。而本期人文齐鲁一版刊登的《胶济铁路,从海上走来》一文,就是作者于建勇提供的胶济铁路修建时不为多数人所知的另一面:当时,建设胶济铁路的几乎所有物资(材料、桥梁、机车和车厢),基本上都是在德国采购,然后是这些货物艰难漫长的运输。把一整条铁路的所有建设物资和机车、车厢从德国各地集中到遥远的青岛,显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通过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在这种大规模的冒险远渡中,运货帆船发生了多起不幸的事故,一艘艘船和一些人,就这样永远地离开了历史的视线。 一条铁路,带动一条航线。一条航线,成就一条铁路。大海与铁路,似乎风马牛不相及的两者,就这样紧密联系在一起。当然这只是汪洋历史中的些许碎片,只不过这些碎片拼凑起了那段时空的一个维度,让我们更进一步地触摸历史的真实。山东画报出版社坚持出版的《老照片》丛书,相信也是秉承这样的理念,观照一百多年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今天我们选登了其丛书中的两帧照片《情遗刘公岛——帕顿少校的婚礼》,当时中国政府已经收回了被英国人租占32年的威海卫,但仍允许英国兵舰继续占用刘公岛的海军基地。新奇的西式婚仪,让看惯了中式婚礼长袍马褂、大红绣袄的中国人,大开了眼界。老照片以朴素而温情的独特方式记忆和见证历史,使我们得以重新想象遥远的过去。 我们的“怀念毛泽东”专题受到了读者朋友的热烈关注,一篇篇饱含深情的回忆文章纷至沓来,今天先刊发诗人苗得雨老先生的文章《我曾经五见毛主席》。苗先生1944年开始文学创作,曾被延安《解放日报》誉为解放区的“孩子诗人”,他老人家回忆起第一次见毛主席的情景时,笔下满是激动:“我不眨眼地看,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好,一直与大家欢呼,心中向家乡的方向悄悄喊道:‘我见到咱们的毛主席了!’”时光流转,只是这份真挚的感情,是多么多么难得! ●人文齐鲁,寻觅的是过去,观照的是今日之发展脉络;挖掘的是人文,滋养的是当代读者的精神家园。如果你热爱齐鲁文化,如果你热爱这样的探寻和追溯,那么,请联系我们吧! ●稿件及图片发至:qlwbxujing@hotmail.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