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突发心脏病,该咋急救? |
本报“救”在身边行动走进社区,急救专家手把手教应急处置 | |
- 2013年11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急救人员为市民演示心肺复苏。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 | 市民在急救人员的指导下尝试人工呼吸。
本报记者 李岩松 摄 |
|
本报济宁11月20日讯(记者 李倩 孔令茹 通讯员 孔祥胜) 家中老人突发急病该怎么处理?面对心脏骤停的意外,如何把握4-6分钟黄金急救时间?17日,本报“救”在身边公益行动走进森泰御城小区,院前急救工作人员手把手教居民急救技能,并赠送方便实用的急救包。 “身边的亲人突发急病,拨打120之后,还应该做些什么?”17日上午10点多,社区里的居民渐渐多了起来,看到济宁卫生急救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在讲授急救常识,纷纷凑了过来。“打电话时,要说清楚需要急救的地点、人物和症状,如果不知道具体地址也可以通过周围明显的标志物来描述,说话要镇定、口齿清楚。” 记者了解到,发生心脏骤停,黄金急救时间只有4-6分钟,如果得不到及时抢救,病人很可能因为脑缺氧造成后遗症。而根据现在的交通路况,救护车最快赶到现场也要5-10分钟,如果现场第一目击人能掌握科学的救护知识,则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悲剧的发生。 “在进行急救之前,可以听一听有没有呼吸,胸口有没有起伏,判断病人是否有意识。”台上,医生崔保辉拿话筒解说,护士李少卿则配合其缓慢示范急救的分解动作,居民们将舞台紧紧围住,观察着专家示范的一举一动。 “你看,你看,假人的胸口有起伏了……”口对口呼吸演示环节,不少居民跃跃欲试。“人工呼吸、心肺复苏,这些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今天专家到社区手把手施教,机会太难得了。”现场不少居民热情参与,希望能多掌握一些急救技能,遇上意外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和家人。 “救”在身边公益行动由本报联合济宁市卫生急救指挥中心、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联合推出,行动将结合季节、疾病特点、突发事件等情况,走进不同的群体,通过急救知识技能培训活动,让更多人掌握自救互救常识,提高公众应急技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