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对脑出血学生小冰的报道引发深度思考 |
学生大病救助,不仅仅是缺钱 |
| |
- 2013年11月2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疾控中心工作人员为小朋友注射乙肝疫苗(资料片)。 本报记者 王鑫 摄 | | 医护人员在为小学生查体(资料片)。 本报记者 王鑫 摄 |
|
本报记者 谭文佳 本报关于脑出血学生小冰的报道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今小冰已转入山大二附院接受治疗。自10月31日小冰被确诊为脑血管畸形后,家人已花光了十几年的积蓄。 据了解,小冰发病后,学校曾建议其家长申请医保补助,但小冰父母却并没有为孩子投保。记者发现,目前淄博在公益方面并没有大病救助专项基金;加上有的家长对孩子投保缺乏积极性,同时认为保险额度不高,不少家长选择放弃为孩子投保。这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不少中小学生身患重病后常常陷入无钱医治的困境。 不少家长冷对学生保险 得知小冰的病情后,小冰的学校也帮助联系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据工作人员介绍,由于小冰之前没入保险,必须先补齐从2007年起的保费,然后等6个月后才能领到补助,具体的报销额度要在补齐之后视具体情况而定。 据张店一中牛老师介绍,小冰没入保险前,学校曾做过家长工作,但小冰父母最后还是觉得孩子不需要而拒绝了。“这种情况非常普遍,许多家长都是在孩子发生意外后才后悔。”牛老师说。 家住张店湖田的刘女士告诉记者,之前给孩子买过保险,但今年没买,首先感觉孩子不一定会发生什么意外,另外就是觉得保险的额度不高,如果遇上大病也没办法。而另一学生家长董女士则表示,一提起给孩子入保就犯愁,入感觉用不上,不入又怕孩子出事了没后路,很纠结。
缺乏专项基金 大病救助难开展 对于是否设有专门针对学生的大病救助基金,市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表示目前还没有。此类基金都是由企业或个人办理成立,也没有专门针对学生的大病救助项目。据悉,市慈善机构的款项均来自各区县企事业单位的捐款,因此救助额度有限,最高也只能达到1万元。 慈善总会工作人员表示,对于大病救助来讲1万元确实不多,但现在还没有更好办法的时候,能解决一部分是一部分。据了解,目前,学生的大病救助只有三种途径:保险、大病救助、捐款。近几年申请大病救助的人群确实存在年轻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白血病救助上,高中生所占比例在逐年上升。因此,为未成年人设立专项大病救助基金也显得尤为重要。 在救助措施上,工作人员建议要准确了解医疗信息和估量能承担的费用,自己无力承担后,要了解已有的救助渠道,另外,自救也很重要,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资源以及向志愿者求助。
社会捐助少 大病救助难公益 记者咨询了团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和教育局,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在慈善和公益方面,还没有针对学生的大病救助项目,以资助家庭困难学生完成学业为主。希望办工作人员也表示,由于大病救助需要的费用很大,单靠国家拨款的救助金无法承担。 实验中学一老师表示,这不单是学生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不仅在学生这个群体中没有大病救助专项基金,对成年人来说同样没有。一旦家庭遭遇到这样的问题后,只能求助于医保和社会捐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