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聊城11月20日讯(记者 王尚磊 通讯员 路印娟) 三省交界区域性综合医疗服务中心、鲁西心脑血管疾病诊疗区域中心……今年以来,一个个响亮的称号落地聊城,聊城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经验成为学习样板,19日下午,德州市副市长康志民带领10多名分管卫生工作负责人来聊城考察学习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19日下午,德州市副市长康志民带领分管卫生工作负责人来聊城市人民医院,考察学习医疗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聊城市副市长马丽红、聊城市卫生局局长刘德勇、聊城市人民医院院长张彬就聊城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聊城为何成为其他地级市的学习样板?原来今年以来,聊城市人民医院、市第二人民医院已初步成为冀鲁豫三省交界区域性综合医疗服务中心,市三院成为鲁西心脑血管疾病诊疗区域中心,市四院成为鲁西“区域性心理、精神卫生诊疗中心”,市传染病医院已成为鲁西结核病防治区域中心,市中医医院成为鲁西规模最大的中医医疗中心。 聊城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分别通过了国家和省组织的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和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评审,开创了聊城市卫生事业发展的新局面,截至目前,聊城市成为德州、菏泽、泰安、滨州、济宁、枣庄等鲁西及周边地区中唯一实现聊城市人民医院和市中医医院“双三甲”的市。 聊城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三年来,全市卫生系统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87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59项。市级及以上重点学科及特色专科达到53个,其中聊城市人民医院有两个专业已被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重点专科建设项目。 记者了解到,2012年卫生系统医疗机构年门急诊数量达到1415.66万人次,出院病人83.22万人次,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4.35‰,明显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聊城市卫生局按照“开放办卫生,办开放卫生”的工作理念,确定了“东融西借,南引北联”的卫生工作发展新思路,“东融”即融入省会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借力组建省级同质化医疗服务团队;“西借”即借助河南、河北周边地区的医疗市场,在满足周边地区群众就医需求的同时,借力促进自身发展;“南引”即引进上海医疗卫生界的技术、人才等优质资源;“北联”即强化与北京医疗卫生界的联系,深化在远程会诊、学科建设、进修培训等方面的合作,并参与构建跨区域的医疗联合体。 惠民医疗服务减免医疗费1000多万 记者从市卫生局了解到,东阿县公立医院在全省率先对所有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2012年省委组织部、省卫生厅在东阿举办了县级医院院长现场培训班,总结推广东阿公立医院改革的经验。今年,进一步将茌平、高唐、临清、冠县、莘县、阳谷6个县人民医院纳入了改革试点范围。 “先诊疗后付费”服务模式全面推行,已在县及以下公立医疗机构实施,并逐步在市直医疗机构加以推行,有效缓解了群众就医负担。控制医药费用成效明显,实施了“三控行动”,医药费用增幅较去年同期下降24.09百分点,药品收入占医药收入比去年同期降低1.3个百分点,成本支出增幅低于去年9.52个百分点。惠民政策进一步深入,2011年全省首家“宁养院”落户市人民医院,已为全市贫困家庭癌症晚期患者免费提供服务2400余人次,2012年全市启动了农村贫困家庭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免费诊疗工作,截至目前,救治先心病患儿77例,减免费用267.82万元。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项目继续实施,开展手术近3000例;同时还开展了其他多种形式的惠民医疗服务,减免群体医疗费用1000余万元。 本报记者 王尚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