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手记 刘海鹏 21日,济南市发布重污染天气黄色预警,启动重污染天气III级响应,这也是11月18日济南市政府印发《济南市空气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后发布的首个重污染天气预警。(本报今日A06版) 随着供暖季的来临,省城有越来越多的市民戴上了口罩,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的发布,把老百姓的健康问题放到首位,多少给人带来一些宽慰。当然,预警不能只起到提醒的作用,关键还要看有没有行之有效的措施,以及具体执行是不是严格,否则,预警只能成为一种形式。 谁污染了环境,谁就应该担责。根据预案,火电、钢铁、建材、化工等重污染行业要实施限排措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30%以上,主城区内非集中供热燃煤工业锅炉限产30%以上,渣土砂石运输车禁行。这些行业对经济建设的贡献很大,但对空气污染的“贡献”更是巨大,采取这样的措施,也许会影响到行业的效益,影响到地方的经济,但相对群众的健康来说,算经济账理应放到次要位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加大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的权重,更加重视人民健康状况。济南市制定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并及时发布预警,也体现了政府治理污染的决心。 措施有了,但能否执行到位,就要看政府部门的监管了。正如前段时间一些地方治理工地扬尘一样,在巨大的利益诱惑面前,一些施工单位阳奉阴违,检查的来了,马上停工,检查的一走,继续开工,没有封盖的渣土车依旧满大街跑。这些情况给相关部门提了醒,对于火电、钢铁等重污染行业是否限产、是否减排等专业性较强的问题,更需要监管部门提出行之有效的监管措施。 当然,应急预案再好也只是权宜之计,只有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产业结构的全面升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别让老百姓年复一年地看着灰蒙蒙的天,无奈地期待着“老天爷”驱散“阴霾”。 (作者为本报山东新闻中心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