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文/本报记者 韩杰杰 片/本报记者 马媛媛 凡爱书之人,都会觉得图书馆是个美妙的地方,它是万千世界变化的记录者,是一座城市最强大的信息储存器,是人们求知与思考的场所。经过七次搬迁,“65岁”的潍坊市图书馆落户市文化艺术中心,蝶变新生,将于本月29日试运行。21日记者走进新馆,提前探访这个在数字科技助推下日益充满活力的阅读空间。 被科技改变的阅读空间 在米色、褐色等色调的烘托下,市图书馆新馆显得典雅又庄重。一楼的儿童阅读区、报刊区,二楼的图书借阅区、三楼的文献查阅室、四楼的地方文献阅览室,区区分明,书籍虽多,但空间敞亮,并不繁冗。 每个区的入口,即与读者打交道的最前端,是一个被科技改变的空间。通过公共查询机,读者可以在浩瀚的书海中准确找出自己所需书籍的位置和信息。通过自助借还机,读者只需轻轻点击几下屏幕,就能方便借还图书。在自助阅报机上,读者可以浏览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最新的报刊信息,也可回顾往期的报刊内容。至于借不走的珍贵书籍和资料,读者还可通过自助复印机进行拷贝。 不仅如此,整个图书馆还实现了无线网络全覆盖,你可以用笔记本浏览网页,也可通过手机查阅信息。图书馆还设置了电子和视听阅览室,读者可以在馆内网上冲浪。 200万册藏书满足市民需求 评估一个图书馆的优劣,藏书量无疑是最重要的指标。乔迁新址的市图书馆,也利用休馆的时间充实了自己的“肚量”。在旧馆藏书量的基础上,如今已经新购进20万册新书,年底前再上架10万册,逐步达到200万册藏书,能较好满足市民需求。除了藏书量增加外,与老馆相比,这里还有很多亮点。 在二楼的西区,有全新的原版书籍阅读区,货架上摆的都是英文版的书籍,想练习英文阅读的读者可以从这些原汁原味的符号中获得长进。 四楼的地方文献阅览室也是个妙处。这里收藏着1300多幅字画稿,在馆内办展览时市民可以观看。在另一侧志书专区,既有上世纪80年代的版印、套印的书籍,又有现在的精装志书,还有更先进的光盘书及硬盘书,人们可以从中触摸到时代的变迁。更妙的是,这里还保存着很多潍坊作者的手写稿原件,如1976年的《金线岛》京剧手稿,首页上还写着毛主席语录;还有长达131页的《碧水长流》吕剧手稿,这部热剧曾在全国巡演。 此外,新馆还将设立影视鉴赏厅、艺术展厅、读者活动室、养生图书室、民俗图书室等专业厅室,为市民打造一个综合性的文化场馆。 网络图书馆即将启动 足不出户,就可以享用一座现代图书馆,并且不用为此支付一分钱。这个梦想,正慢慢变为现实。 目前潍坊市图书馆网络图书馆已经进入调试阶段,建成后,市民只需输入网址,便可坐在家中的电脑前畅游书海,翻看海量的电子图书。同样正在建设中的手机图书馆,运行后,读者就可以通过手机实现“移动阅读”,更加快捷和方便。 此外,图书馆还新引进两台“24小时图书馆”,机器内可容纳几百本图书,市民可以全天候自助借还书。据介绍,这两台机器将分别在市内公共场所摆放。为让24小时图书馆更加高效,市图书馆工作人员会每日进行书籍检查和更换,保证图书的实效性,并根据读者需求适当调整图书的上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