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3年11月22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那口饮马的古井就沉在了这片湖水中。 | | | | | | 雕塑下的石台,上面雕刻着一幅村名来历的对联。 |
|
皇帝休憩饮马村 饮马村位于滨州市经济开发区杜店街道办事处辖区内。这片区域内的村庄大多有着一样的面孔,这个坐落在渤海二十四路旁边的小村庄和其他村庄一样,规划得干净整洁,村口前一片芦苇荡倒映着阳光,湖面上波光粼粼,金色的芦苇穗与这个季节的温度完美融合在一起。走在村庄里可以看到村民闲适地散步或三三两两聚在一起聊天,电话网络、汽车等现代化设施充斥在村庄的各个角落,进化的让人丝毫看不出这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古老村落。而就是这样一个已经被现代化完全变革的村庄,却有着一段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相关的小小历史,被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村民小心记录下来。 进入村庄后,一位正在散步的老太太告诉记者,那些故事老一辈的人们讲过,她也依稀记得一些,但却并不清晰,“你们再去问问村子里的人们,他们更清楚明白些。”根据她热心指点,记者来到饮马村村委会,并在村民任建民的带领下,找到了饮马村第四任老书记任月福。已经卸任多年的任月福说起那段历史,眼神中仍有那段历史的光泽。 任月福介绍,这所村子以前并不叫饮马村,一千多年前的名称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当年宋太祖赵匡胤初登皇位,为了平定各方匪患,率大军御驾亲征,也就是历史上所说的赵匡胤“下河东”,在长途征战过程中,赵匡胤的部队人困马乏,到处找水喝,但是正逢百年不遇的大旱,找到的井都已经干涸。在路过饮马村附近的时候,赵匡胤在饮马村村南面发现一口水井,水源充沛而且清澈,赵匡胤的马队就畅饮了个痛快,在赵匡胤休整完毕准备离开这里继续亲征的时候,村里的父老乡亲们都依依不舍地送别这位开国皇帝。 为了感谢这里的百姓们以及这口救命的水井,赵匡胤就亲口为这口井提名为饮马井,后来村子里老人们就商量,为了纪念这位开国皇帝的驻留和亲封,将这个村子的名字也改成了饮马村,因为村子风水很好,来这里安家落户的外地人也多了起来,现在村子里有六百多口人了。 昔日传说犹可寻 宋太祖赵匡胤下河东及路过此地饮马的故事,在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村庄里久久相传,现在村子里的人们都以曾有过这样一段历史的小插曲而感到骄傲和自豪。据了解,当年赵匡胤“下河东”的河东,唐代以后泛指山西,顾炎武《日知录》第三十一卷称:“河东,山西一地也,唐之京师在关中,而其东则河,故谓之河东”。那个朝代河东是指当时的北汉,该地处黄河东面,为现在的山西。村子里年轻一代的村民任建民告诉记者,周围这些村子里,只有饮马村有这么些历史,“我们不光有饮马井,还有棵明朝的枣树一直种在村子里呢,每年结出来的小枣又脆又甜,所以说我们村子很有些历史渊源呢!” 村子第五任老书记今年已经65岁的任洪介绍,听老爷爷一辈的人说,赵匡胤饮马的那口井旁边有一块青石板,青石板上还留着一个大马蹄印,“那个青石板很早就没有了,我们都没有见过,现在在村口的湖底,就更看不到了。”任月福告诉我们,那口井也是有些来历的,这口井里的水比村子里别的井水都要咸,而且遇到大旱的时候只有这口井里的水不会干涸,这也是为什么赵匡胤会来这里饮马的原因,“以前村子里的人是不喝那口井里的水的,但是那口井真是太深了,老人们都说这口井通海眼,所以井水很咸而且不干,干旱的时候只有这口井周围的土地是潮湿的,这就说明这口井一直通到大海。” 在热心村民的指引下,我们才知道那口历经千年的古井已经深深沉入村口的湖底几十年,只留下那些传说在波光粼粼的湖水中荡漾开来。我们站在这片湖水旁边,有村民在此垂钓,时光闲适的放慢了脚步,一千多年的历史仿佛就这样缓缓流淌着,永不停歇。任月福告诉我们,这片湖叫“凤凰尾”,湖面上大片的芦苇就像凤凰尾巴上的彩色花翎随风摇摆,“以前这片湖特别大,占地近四十亩,后来为了修路就把湖填了一部分,但是现在看上去也不小。” 今朝古迹拟还原 在村子里面寻访这段历史时,聚在一起聊天的村民告诉记者,那口古井还沉在湖里,但是村子里想过两年把这口井重新挖出来,并且修建完整,把那段传说再次还原,“我们觉得村子里有这么多年的历史,如果就这样随便掩埋掉了太可惜,所以应该把这些古迹重新挖掘出来,让大家都看看。” 在村子北面,我们看到人工修建的一个大大的圆形花坛,花坛正中央立着赵匡胤牵马的铁质雕塑,雕塑下的石台上刻着一幅对联:宋王匡胤下河东,此地饮马留村名。据了解,这个铁质的雕塑是任月福的大儿子任建忠在1994年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设计出来的,并且每年都要对这个雕塑进行上色保养。任月福说,修建这些东西就是为了让这个村子里的人们记住这段传说的历史,记住我们村名的来历,“在文革期间这个村子改名兴无村,但是后来还是把名字改回了饮马村,大家还是觉得这个村名好。” 岁月流逝,时代变迁,这个小村庄也会跟随着城镇化的进程逐步走向现代化,但是那段传说却流传至今亘古不变,被村民一代一代口口相传下去。 文化寻踪 文/片 本报记者 张牟幸子 一千年前宋太祖赵匡胤御驾亲征下河东的典故,在今天通过多种戏曲的形式生动的展现在人们面前。在御驾亲征的路途上发生的故事,却渐渐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被世人遗忘。但宋太祖曾经路过的那些小村庄中,仍有一些善良的村民将那些故事口口相传下来,小心保护和记忆着小村庄里曾经有过的荣耀。 栏目寄语: 夜听窗外雨打芭蕉,油灯燃尽岁月斑驳。一座城市像一个人。 是灯红酒绿的张扬还是独守寂寥的淡然?一座城市有一座城市的性格,它像一杯醇酒,需要慢慢品味。无论是生于斯长于斯的本地人,还是客居异乡的漂流族,无不在创造这座城市的时候被这座城市的气息感染着。 文化是一种力量,也是一座城市的脊梁。当繁华褪尽,人们还能在热闹过后找到精神归属,这是一座幸运的城市,也是一座城市的幸运。 本报特推出“文化寻踪”栏目,深度挖掘和剖析滨州这座城市的点点滴滴,将这座城市鲜为人知的一面翔实而优雅地展现在您的眼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