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使者——菜乡劳模王乐义》创作感悟 在得知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征稿时,我便开始思考选择哪种题材进行创作,在清华美院一起学习的老同学——王勇的一个电话,为我拨开了迷雾。王勇在潍坊学院任教,他说潍坊有位“名人儿”叫王乐义,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发明和推广冬暖式蔬菜大棚,结束了我国北方冬季吃不上新鲜蔬菜的历史,备受当地百姓热爱。艺术向来传递的是真善美的正能量,像王乐义这样拥有高尚人格和奉献精神的楷模理应值得推广、学习,这一题材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我便答应下来。 接下来,我俩便坐火车来到昌乐蔬菜大棚进行采访和体验。走进蔬菜大棚的第一感觉便是大,宽敞的大棚一眼望不到头,完全打破了我印象中低矮的小土棚形象。再仔细看,蔬菜品种也很多,架上的瓜果和地上的蔬菜,高低错落,搭配有致,无土栽培的蔬菜更是花样繁多,大棚内设置有喷水、排水系统,科技含量高且美观。在参观完大棚之后,我们来到王乐义的办公室与他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王乐义和蔼、平易,对我们的提问回答仔细、认真,使我拿到了详尽的一手资料。 回来之后,我丝毫不敢懈怠,开始构思、起稿,在我看来,打破常规性构图,突出本题材特色是至关重要的,脑海中浮现出大棚给我的第一印象——高大,于是我以大棚的拱形为背景,将人物穿插其中,组成了一个三联式构图,这一图示框架一经创立就没有改变过,层层评审时,评委也十分肯定这一构思,可以说这一图示对我们本次创作的最终入选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作品草稿经过初评后,由于我的老同学王勇要去北京读访问学者,这张大画便被我拿到了青岛接着画,一直到完稿。一年多的创作时间里,我十分感谢我的老同学,因为每次合作都需他坐火车来青岛,往返了大约四五次,而每次的交流探讨都能激发出新的想法。 现在回忆起来,这张约两米高三米宽的大作品对我而言是很大的挑战,单就拓稿裱纸就费了大力气,以前工笔创作的画板太小,我又专门定制了大号画板,画的时候更是将踩桌子爬架子的方式都用上了。由于我采用的是工笔画法,相比写意而言费时费力,工笔画法对于细节的要求很高,在画面大关系铺好之后,每一片蔬菜叶子,每一个果子,以及每一个人物的脸部、穿戴等细节刻画都煞费苦心,前前后后从完成草图,到一审二审的观摩,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创作完成之后,面对如此大的画幅,我不禁感叹佩服自己能完成如此大的工笔创作,而笔下的创作对象——劳模王乐义的精神力量似乎也是不可缺少的动力。 (季颁) ◇季颁 1974年生于青岛。1998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装饰绘画专业,获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获硕士学位。2011年访问学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十佳美术新人。现任青岛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 2003年《清风朗月》获第二届中国美术金彩奖优秀奖。2004年《渔》获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银奖。2006年《泊》入选第六届全国工笔画展。2006年《琴岛之夜》入选首届全国城市山水画展。2007年《琴岛之夜》入选第二届当代中国画学术论坛暨艺术新作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07年当选为青岛市十佳美术新人。2009年《渔》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2009年《欢乐山村》入选中国金陵百家画展。2010年《快乐的村庄》入选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展。2012年《阳光》入选第七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