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编花篮,一坐就是一天 |
朝阳街的于季胜老人有着30多年柳编手艺,照着模子一看就会 | |
- 2013年12月0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大冷的天,老于经常一坐就是一天,有时候烟点上了却忘了抽。 本报记者 张晶 摄 |
|
本报记者 张晶
在朝阳街一个不起眼的胡同里,住着一位六旬老人。老人做手工柳编已经30多年,在如今机器生产的大时代里,他依然在城市的一个角落坚守着自己辛苦练就的老手艺。您在商场庆典时看到的裹着红布的花篮,或许就出自这位老人之手。近日,记者探访了这位拥有30多年柳编手艺的老人于季胜。 无师自通,有着30年老手艺 如果不是漫不经心地游走于烟台的各个街道,你绝对发现不了这个藏在街角胡同的老楼。 拨开老楼临街门面的白塑料门帘,后面的小门头房里别有洞天:10多平方米的小房里堆满了柳编用的柳条,一位老人头也不抬地坐在小马扎上编着花篮底座,脸上带着庄稼人特有的拘谨和淳朴,嘴里叼根烟都忘了抽。他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翁于季胜老人。 老于背有些驼,腿上有毛病,走起路来不太灵便,所以只能坐着编花篮底座。墙角还堆着已经编好的花篮,每个花篮都有一米多高并裹上了喜庆的红绸。 “我老家编这个的多,烟台市里不多。”老于话不多,大多数情况下记者问一句他就答一句。 老于说,临沭柳编人家很多,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无师自通。带着从“中国柳编之都”临沭老家带来的手艺,老于跟随儿子来烟台谋生已近10年,一直做着柳编买卖。 老于告诉记者,现在很多商场庆典和商业活动都会用到立地花蓝装饰门面,所以他现在手头的活儿大多是给商家做庆典花篮;篓子、簸箕都很少用到了,销路不好就逐渐不编了。 “别人给的模子看看就会了,编的道理都一样,只是变换的花样不同。”万变不离其宗,有着30年手艺的老于说起自己手中的花篮,眼里泛起了光。 一个花篮只能卖6块钱 当天,他正在冰冷的门头房里忙活着,他要赶制商家预订的大花篮。 老于说,前一天编好的花篮商家不满意,要求重做。老于无奈,第二天清晨5点就起床忙了。 记者见到了已经编好的三米高的手工大花篮,看起来很精致,应该费了一番工夫。老于的儿子却告诉记者,这样一个纯手工的立地花篮却只要100块钱就能买到。 记者在老于房里还找到几个做工精致的手提花篮,本以为这样的做工一个至少二三十块钱,但老于笑着用手指比划出个“6”——一个手提篮才卖6块钱。 “纯手工的篮子,为什么不提价呢?”记者问。老于边做活边说:“嫌贵,人家不买你的。这个活儿就是耽误工夫,还卖不上价钱。” 看着柳条轻快地在老于手里蹦来窜去,记者纳闷了,“那么多缝隙,你怎么知道该穿插哪个空隙?”老于看着迷惑不已的记者笑了起来,脸上的褶子荡漾着,溢满整个脸庞。 半个小时后,一个轻便结实的小花篮底座诞生了。老于告诉记者,冬季天黑得早,就着光亮能编近20个,夏天编更多。 天冷了,却开着门干活儿 老于和儿子来烟台打拼10年,至今还租住在朝阳街一栋老楼里,老于单独一个人在门头房睡,下雪的天不生火,屋里除了挡风之外并不比外面暖和多少。不生火的房本来就冷,敞着门就更冷了,记者坐了一会儿冻个透心凉。 老于说,节省惯了,干活尽量不开灯,像这样的冬天也没办法关门,因为关门光线暗,他舍不得这点自然光,宁愿敞着门。到掌灯的时候老于停了一天的活儿,陪孙子耍,回儿子的屋里暖和暖和。 说起以后的打算,老于说天大冷之后就要回老家了,来年开春再回烟台做自己的柳编,“干这个活儿,哪有退休的说法儿啊。”老于哈哈笑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