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剪报入了迷,6年剪出200多本书 |
博兴老读者常承华热爱剪报,整理出200多册齐鲁晚报作品 | |
- 2013年12月04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常承华向记者展示多年来珍藏的剪报。 |
|
常承华阅读齐鲁晚报已经20多年了,看着读过的报纸被一份份拿去卖废纸,他觉得很可惜。“历史不能就这样被一点点被弄丢了”从2008年开始,他开始分类剪报,6年间用了40多瓶浆糊,整理作品200多册。 文/本报记者 邵芳 片/本报记者 李运恒 分门别类、系统剪辑 给每本作品起了名字 11月29日,本报迎来一位从博兴赶来的特殊读者。他头发已半白,体型偏瘦却精神矍铄。“我是常承华,今年64岁。读齐鲁晚报20多年了,从2008年起开始剪报,一期不落,保持剪报习惯到现在。” “得知女儿要带我来报社,一大早我就醒了,激动得睡不着。”常承华说,他是齐鲁晚报的忠实读者,年轻时就有阅读晚报的习惯。后来看到每年年底报纸都被卖了废品,他觉得实在可惜,于是有了剪报的想法。 2006年,由于小外甥非常喜欢汽车和动画。常承华便从齐鲁晚报上搜集漫画和汽车图案,剪成两本书送给外甥。“单独一份、两份报纸你看不出它的价值,但当信息分类收集成册后,它的价值远远大于报纸本身。”从那时起,常承华决定分类剪报,收集齐鲁晚报所有优秀的新闻。 从2008年起常承华开始定报,每天早上必做的一件事就是读报,找出自己认为有意义的新闻信息,然后分类粘贴。“每天早上8点至10点,是我集中剪报的时间。6年了,每天我都这样度过。我的剪报理念是:一读、二剪、三粘、四装。我把所有齐鲁晚报的精彩内容分为三大类:时政、专题、综艺,两种形式:专题装订、精彩内容粘贴成册,再进行系统剪辑。”说着,常承华拿出一本本作品集。记者看到,作品集一针针用线缝合,封面设计精美,都是常承华自己想出的,并给每本书起好了名字。有关于国庆60齐鲁晚报作品集、齐鲁晚报之青未了作品集。 “这本书叫《美好的回忆》,剪贴了2012年晚报所有的时政、公益新闻,共180页,分为12本,我用了半年时间才剪贴完成。这本书是《时政篇》,里面是从今日滨州创刊到现在的时政新闻,政策分析。这本是《汽车俱乐部》,贴满了各种各样的汽车广告。今天带来的作品大约有50斤,约为所有作品的十分之一。” 想办个书展或做个报车让人看到他整理的作品 “晚报通四海,世界全装下。道理真情在,温暖连万家。剪报育兴趣,心中乐开花。”这是常承华送给齐鲁晚报的一首小诗。每当他读到有意思的新闻,或剪完一本书时,常承华总要写首诗作为纪念。 常承华的女儿说,父亲剪报在当地是出了名的。每当有亲朋好友来做客,总会拿起父亲的作品看看、赞不绝口。可起初,家人并不赞同父亲剪报,“先不说剪报产生的纸屑,一个姿势保持几个小时让父亲的脊椎也受不了。后来看到他那么忠爱,已经慢慢形成了一个习惯,而且在剪报的过程中他自己得到了很多乐趣,我们也逐渐改变了想法。有时一天两份报纸才够他用,我就从单位给他再拿一份。” 现在,阅读和剪辑齐鲁晚报已经成常承华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他对齐鲁晚报逐渐产生了依赖。“每天早晨我最愿听的就是剪报的声音,一听到这个声音,我的大脑就格外清醒,浑身格外轻松。剪报让所有的烦恼和郁闷即刻消散,我感到浑身舒畅。现在我的格言变成了:你随便拿我的东西行,胡乱拿我一张报纸不行。一顿饭不吃行,一个图片、一个新闻粘贴不好不行。” 常承华说,自己还有两个愿望:一是将来在博兴办一个关于齐鲁晚报的书展,二是未来拥有一辆自己的流动报车,“我想推着报车到公园去,让大家都看到我的齐鲁晚报作品。小孩、青年、老人肯定都喜欢,会有更多的人发现报纸的价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