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4日刊登了题为《“我是残疾人,但从不自暴自弃”》的文章,讲述的是家住莱芜的秦继友老人,11岁时摔坏了双腿,因当时医疗条件有限又延误了治疗,导致双腿萎缩终生残疾。虽然支持他的家人很少,但他仍然在农闲时坚持学习与写作,并发表文章。 此文读来很受感动,也为这位残疾老人比常人艰难数倍的人生感到难过。在我们的印象里,好像某个人一旦年少时残疾了,多数就只能辍学,未来也只能是干一些没有什么技术含量、门槛很低的工作,这还得靠好心企业的大度,以及街道社区等帮忙协调。因为身体上的不健全,他们的人生路也变得非常狭窄,似乎注定了成为这个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仔细想来,造成残疾人生活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社会的冷漠和歧视,甚至还有人打着帮助残疾人的旗号,实际只为自己的利益。记得几年前,笔者曾参加了一场“与福利院儿童联谊”的活动,大多是家长带着他们健全的孩子参加。在返程的大巴上,家长们纷纷拿那些残疾儿童做起了反例,教育自己的孩子要珍惜现有的生活。看来,所谓的联谊不过是个工具,参与联谊的主要目的也并非是献爱心。 当然,要想帮残疾人摆脱困境,最根本的还是要建立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通过医疗救助、文化教育以及职业规划,拓宽他们的人生之路,让更多的残疾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个人或许都可以做点什么,哪怕只是把白眼换成微笑,也是好的。 (读者 邱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