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片 本报记者 陈文进 实习生 孙婷 刘千一
一间洒满阳光的小屋,一张堆满各种工具的桌子,墙边几双刚刚修好的鞋,角落里堆放着一些制鞋的原料……这是皮鞋工程师彭仕增的微型皮鞋工作室,这里承载着他几十年的皮鞋情结。 彭仕增是原济南皮鞋厂的设计师,他记得老皮鞋厂最红火的时候,光职工就有1800多人,是长江以北第二大的皮鞋厂。厂里生产的皮鞋长期供不应求,经常是皮鞋还没出车间,已经有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商户排队等候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毛泽东视察济南时,曾专门定做济南皮鞋厂生产的三接头皮鞋。篮球运动员穆铁柱也来定做过特号鞋子。 上世纪九十年代,济南皮鞋厂关停后,彭仕增卖过箱包、开过饭店、经营过酒水,最终在离家不远的路边做起了修鞋匠。设计师出身的他修鞋手艺高超,其他鞋匠修不了的鞋送到他这儿,总能轻松搞定,这也吸引了很多挑剔的顾客。 彭仕增说,现在的皮鞋大多靠机器来制作,可他还是喜欢手工皮鞋那种独特的感觉,可惜已没有人再沿用济南皮鞋厂手工制鞋工艺。 2013年7月,济南皮鞋厂老厂房改建成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彭仕增被聘请回来挖掘济南皮鞋厂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老皮鞋厂的皮鞋制作工艺。 于是,彭仕增开始制作微型皮鞋。袖珍鞋看似简单,其实工艺非常复杂,彭仕增虽然熟悉普通鞋子的制作,但要将它变成袖珍版,制作难度就大了许多。经过多日的摸索实验,彭仕增最终按7:1的比例,制作成了既美观又具有人体工学特征的微型皮鞋艺术品。他还精心制作了一个只有1.2厘米长的袖珍鞋模,准备申请吉尼斯世界纪录。 彭仕增已制成各种微型皮鞋近30只,包括济南皮鞋厂历年生产过的老式皮鞋。接下来,他还将依据我国不同年代、不同民族的鞋子类型,扩大微型皮鞋的种类和花样。目前,彭仕增正在寻找合作伙伴,打算把他的手工微型皮鞋推向市场,将他掌握的制作皮鞋的老手艺传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