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12月5日讯(记者 张晶 阳佳) 历时五年,珠算终于申遗成功!4日晚,在通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审议后,珠算正式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日,记者走访发现,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的珠算,在烟台已经鲜见,取而代之的是电脑和计算器。不过,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相关人员表示,今后烟台的小学课本中将加入更多珠算知识。 提到算盘,很多人流露更多的还是遥远的回忆。“那会儿珠算一周一节课,上了一学期。”会计专业毕业的李女士回忆。她介绍,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中有一门计算技术考试,包括会计电算化和珠算,考生可二选一,李女士当年选的就是珠算。不过,虽然现在她从事的是会计工作,因为平时使用机会少,所以当初学的算盘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烟台市珠算协会的隋振兴老师介绍,目前财会类专业的职业学校一般都保留有珠算课程,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隋老师开始在三尺讲台执教鞭教授数学,其中也包括珠算。随着计算机的普及运用,珠算的地位渐渐日薄西山。尽管财会职业教育里并没有摒弃,但在普通教育里已难觅踪影。 “(珠算)现在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很好地安排在普通教育的课程里。”隋振兴说,在他看来,珠算作为一种提高大脑反应能力的方式,通过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反应能力,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缓大脑衰老。所以,珠算应像“乘法口诀”一样普及大众,而不是只为考试服务。 作为教材的编写者,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徐国钊主任对珠算进课本有着更深的感受。他回忆,计算机的普及渐渐挤占了算盘的地位,在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就已经去除了珠算的教学内容,也没有了算盘的认识等方面的知识。尽管如此,徐国钊觉得算盘作为中国古老历史文化的一部分,又对小学生认数和计数有很好的帮助,应当让小学生有所接触。 令人欣喜的是,2011年颁发的新课标中,重新将算盘知识纳入了数学课本的编写范围内,到2014年春天,二年级下册将会有包括算盘简单功能的介绍、简单的计数(识数和计算)等方面的知识,让小学生学会借助算盘认数和计数。 气体报警器检定 合格率达90.8% 本报12月5日讯(记者 孙芳芳 通讯员 莫言 云利) 近期,青岛黄潍输油管泄露引发的爆燃事故再次给世人敲响了安全警钟。而气体报警器作为一种安全防护用计量器具,其作用不言而喻。记者昨日从烟台市质监局计量所了解到,该所共对340家企事业单位的4000余台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报警器进行了检定,合格率90.8%。 “气体报警器是一种安全防护用的计量器具,当有毒有害气体泄漏,探测器就会发出警报,是预防中毒、爆炸、火灾等事故发生的一种安全装置。”烟台市计量所安全检测室郝主任说。 根据《计量法》、《山东省计量条例》的有关规定,可燃气体报警器是安全防护用的计量器具,属于国家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需要使用单位申请检定,检定周期不超过一年。 烟台市质监局计量所工作人员介绍称,对340家企事业单位的4000余台有毒有害可燃气体报警器进行了检定,合格率90.8%。在检测过程中发现,许多用户根本不了解报警器的特性,使用多年了,却从未维护过,有的甚至失去了应有的报警功能,却还在使用。为此,技术人员对检测过程中发现的灵敏度下降的报警器进行了调修,对部分严重老化的报警器要求使用单位及时更新。 开店老夫妻 还是习惯用算盘 今年53岁的市民李先生告诉记者,他小时候,算盘很普及,供销社、商店等算账都用算盘,但现在无论在超市还是在商店,早已不见算盘的踪迹。5日,在走访多处商店超市后,记者终于在海滨小区一家小商店见到了一对尚在使用算盘的老两口。 5日下午,记者走进海滨小区的一家商店,柜台上一副算盘映入眼帘。商店是老两口开的,顾客买东西多了,老两口用算盘算起账来也麻利得很。 “小时候上小学,三年级就开始学珠算啦。”年过六旬的店主老任告诉记者,一直习惯用算盘算账,顾客买的东西花样多,用算盘简单“扒拉”两下就好了,并不觉得有什么不方便的。 要想体验一下珠算是否好用,记者随便说了一个12×12,老任“噼里啪啦”拨出了144,算盘打得有模有样,又快又准。“像小商店里算简单的账目还是挺好用的。”老任笑着说。 本报记者 张晶 阳佳 珠算正从实用走向欣赏 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据考古资料显示珠算萌芽可远溯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对于珠算申遗成功,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马树华告诉记者,虽然珠算的实用性减弱,但人们可以转变角度,挖掘珠算更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进而转为一种欣赏,而不仅仅是使用算盘。 “既然珠算作为一种遗产保护下来,原因之一就是它现在实用性变小了,渐渐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开始逐渐遗忘。”马老师告诉记者,即便如此,珠算作为一种民族运算方式,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历史记忆,代表着一种古代思维方式。它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在被时代遗忘的时候应该得到一种保护。“珠算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让未来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珠算,对珠算就是很好的保护。”马老师说。 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珠算并不代表它只能走向博物馆,马老师认为,挖掘它最后的文化意义,可以是珠算的另一种存活方式。“我们现在倡导文化创意,可以把珠算充分与创意结合起来,这也是防止珠算过快消失的有效方式。”因此,这也是马树华认为珠算正在走向艺术欣赏的原因所在。 本报记者 张晶 阳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