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报每次改版,老人如数家珍 |
李家海订阅齐鲁晚报17年,储藏室被报纸占满 | |
- 2013年12月0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李家海对报纸每次改版都如数家珍。 |
|
为了买报纸 专门去县城 李家海老人种了一辈子地。别看他常年面朝黄土背朝天,但是说起大事小事来,头头是道。在不少村民眼里,他就是村里的诸葛亮,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一个农村老汉,消息不但灵通,说起来还事事在理。每次听到村民们这么夸他,李家海就跟他们说,“晚报上都写着呢,谁都能看明白。” 李家海虽说是个种地的老汉,但是年轻时就对报纸着迷。当时条件有限,并没有多少报纸可看。但每次他去县里或者外地,都会买一份报纸回来。 有一年去北京,他看到了一份当地的晚报,在车上读得入了迷,差一点坐过了站。他那时就想,是不是俺们山东也有这样的晚报呢。在济南下了火车,他就到处找,还真让他找着了。 可当时买报纸至少得跑到县城,但是指不定多长时间才能去一趟县城,时间一长,他就坐不住了。为了买份报纸专门去县城就成了他的“小秘密”。 后来想想,这样太麻烦了,还得搭上车费,不划算。于是他从1997年开始订阅齐鲁晚报,十七年来,从未间断。 可以不吃饭 不能不看报 在李家海家里,茶几上,写字台上,床头上,都堆着报纸。他指着床头上的报纸说,我白天看不完,晚上加班也得看完,要不睡不着觉。有时候家人喊他吃饭,报纸就成了他的“借口”,非得看完再吃。“宁可一顿不吃,不能一天不看。” 推开他家储藏室的门,里面满满当当全是他这些年来收集的报纸。一开始的时候,家人看到储藏室光是他的报纸,别人的东西无处放,就劝他卖掉。这时,总是挂着笑脸的李家海马上变脸,眼睛瞪得溜圆,“你缺这个钱么!”家人自知无趣,从此也懒得提这事。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李家海能够如数家珍地说出晚报的每次改版。看到记者听得入神,他颇为得意。 随着报纸版面增加,信息量越来越丰富,李家海发现报纸还真不能扔。“有政治经济方面的、有娱乐的、有健康保健的,有时候找出来就能用上。”于是,他就把每天的报纸都保存下来,整齐地码在储藏室里。 李家海说,报纸每一次改版都会丰富新的内容,越来越好看,“报纸改版意味着升级了,像蝉蛹蜕变,水平越来越高。” 晚报办得好 邻居都来订 李家海喜欢晚报是有理由的。在他看来,不仅是报纸的版面丰富多彩,啥事都有,最重要的是,报纸的内容深入人心。 说着他展开一份最近的报纸。上面是关于小产权房的。对此,他认为自己很有发言权。“我几个儿子现在都住上了村里的楼房,干净、方便。国家现在很关心这一点,下一步肯定会完善。” 他不仅对关系到自身利益的事情关心,对一些其他的大事小事也“操心”。“就拿这次党中央号召勤俭节约一样,太好了。反对铺张浪费,老百姓第一个举手赞成。我种了一辈子粮食,知道难处,看到浪费老百姓都心疼。如今虽说富裕了,但省下的钱干什么不行,还愁内需不足么。省下的钱买枪不行还是买炮不行?这样外国人还敢骑在咱头上?”李家海说晚报写的事都说到老百姓心里了,看了晚报很受教育,长知识、明事理。 最近几年,李家海的报纸都是儿子给订。原来,在他的影响下,儿子、孙子也成了晚报的忠实读者。李家海很知趣,他每次都是下午去拿,这个时间儿孙已经看完。 不仅如此,现在他的几个老邻居也成了晚报迷,几年前都跟着订齐鲁晚报。“不是我影响的,是晚报办得好。”李家海爽朗地笑着说。 文/片 本报记者 赵树行
邹平县黄山街道办事处代家村李家海老人今年72岁,1997年开始订阅齐鲁晚报,17年来始终不渝。让人惊叹的是,老人能够准确记住晚报的每次改版,用他的话说,每次改版都是晚报的一次蜕变,意味着又上升了一个台阶。在他的带动下,现在他的几个老邻居几年前也开始订阅齐鲁晚报,没事的时候几位老人经常捧着报纸交流心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