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荣德、刘友芳、王勤学、阿生顺等16名“95后”小伙子都是莱芜技师学院第一届“青海高焊班”的学生。去年三月,他们告别了家中父母,背上“一技行,天下行”的梦想行囊,千里迢迢来到莱芜进修焊接加工专业。在他们毕业之际,记者探访了这个班级,他们中13名学生得到了去青岛柳州五菱实习和工作的机会,也有的学生即将回到家乡技校当老师,把学成的技术分享给家乡更多的孩子。
为学技术,东行2000公里到莱取经 刘有芳等16个孩子原本都是青海省互助县职业技术学校的电焊专业的学生。在莱芜技师学院赴青海省的一次调研中,两所学校确立了联合培养意向。原本就在学校学习了两年电焊的刘友芳和他的15名同学积极报名,来到莱芜继续进修焊接加工专业。 “当时毕业直接去工作的话,我们年龄还都不满18岁,一些正规点的企业都不会雇佣未成年人。更重要的还是到这边学习能提高焊接技能,拿到高级焊工证。”王勤学道出了大家来学习的共同初衷。邵世顺告诉记者,莱芜技师学院这边的教学条件要比互助县好,到这里能学到更高水平的焊接技术,也就意味着他们未来在这行的发展潜力更大。“拿到高级焊工证的话一个月至少能赚4000元,妹妹还在上学,可以帮家里分担一些。”邵世顺说。 16个孩子中有3个是少数民族,尽管他们的母语都是青海地区方言,到相隔2000多公里的莱芜还是遇到了语言不通的障碍,再就是饮食问题了。“听不懂老师讲课最着急。”讲到最初来学校遇到的困难,藏族小伙阿生顺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说,语速还是有些慢。 援建玉树,凭借技术一暑假赚了一万一 上课期间,青海班的学生抓住分分秒秒跟师傅学本领的时间,放了寒暑假也不闲着。“每年寒暑假回家后都去打工,一边巩固所学技能,一边赚点生活费。找不到合适的活就跟着家里亲戚干,多学多练总是对的。”白顺鹏说。记者了解到,虽然这些孩子都才十八九岁,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各个都是“万元户”了。有的甚至一个假期就能赚到一万多。 “在工地上干了不到俩月,一共挣了一万一。”18岁的刘荣德告诉记者,他今年暑假回家乡后,找到了一份十分有意义、又给他带来高收入的工作——援建玉树灾区项目。“那个项目正好缺焊接工人,我毛遂自荐并试焊之后,项目负责人非常满意。”小刘说,工作任务很紧,有时候都顾不上吃早饭,而且夏天天气特别炎热,常常汗流浃背。“这次打工比较艰苦,但一想到玉树的重建工作有我一份功劳就感到很自豪。” 吃苦好学,一学期练习用料赶上普通班2年量 千里迢迢,少小离家,16个孩子到莱芜技师学院的目标十分明确:学好技术,为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互助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农业人口在90%以上,是省级贫困县。在当地,很多孩子由于家庭贫困不得不放弃学业,如果再没有一技之长,就很难维持生活。“初中毕业后能继续读高中的只有一半左右,很多同学都去技校学技术了。像我们这样有机会能到东部地区进一步接受技能教育的算是很幸运的了。”实习车间里,东国全一边操控着焊接机器人,一边对记者说。 “他们知道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学习起来目标很明确,动力很足。”据“青海高焊班”任课老师李清延告诉记者,这十几个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高,普通班的孩子得“赶着”才进车间,而青海班的学生不“撵”都不愿出车间。“我们老师私下里开玩笑说,青海班的学生一学期实习操作用的材料,够普通班学生用两年的。”听到李老师的表扬,在场的几个同学都不好意思的挠挠头。记者留意到,王勤学的袖子接缝处开了个大口子,刘友芳、白顺鹏、阿生顺的衣服上也都有被焊接时迸出的火星烧出的洞。“他们的迷彩服都换了好几身了,衣服上星星点点的破洞也都是他们勤学苦练的见证。”李老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