沾化县大高镇赵家塘坊村“第一书记”李建军带村民过好日子 |
铺好了路,种起了二代冬枣 |
| |
- 2013年12月0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李建军(左二)和村委成员在村庄规划道路。 资料图 |
|
书记报到 先交了1000块生活费 “李书记真是个清官,来俺村这么长时间,自己不花村里一分钱。”说起“第一书记”李建军,赵家塘坊村的村会计王荣海连连称赞。他至今都记得,李建军来到村里召开的第一次民主议政会。会上,李建军当着村党员和村民代表的面,拿出1000块钱交到了王荣海手中,“李书记说,那是他在村里生活用水、电、煤气的费用,不能让村里掏钱。” 虽然1000元钱不算多,但却让赵家塘坊村村民对这个突然到来的陌生书记有了第一个判断:“是个好官”。在以后的日子里,李建军也确实用更多的行动让村民对他竖起大拇指。为了能真正扑下身子,扎根村庄,李建军把“家”搬到了村里。20平米大的房间,放着两张桌子、一个书橱、一张床,那就是李建军休息和办公的地方,顾不上妻儿,一个月他有20多天住在村里。李建军的妻子说:“他难得回家一趟,每次回来一开口就是‘我们村这样,我们村那样’,说得好像他就是村里人。” 到村后最开始的三个月,李建军每天都在村里转,挨家挨户的走访。白天没人就晚上去,谁家开着门就去谁家,几乎每天都要加班到深夜。就这样,他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村里的情况。 修沥青路 完成村民几十年心愿 在李建军的床下摆着一双雨靴和一双球鞋,上面沾满泥巴。“这鞋是刚来村里的时候买的,现在再也不用穿了,舍不得扔留个纪念。”李建军说。 刚到赵家塘坊村时,李建军印象最深的就村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在村里走一圈,“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土,晚上去村民家走访,拿着手电筒小心翼翼地走,都还踉踉跄跄的。”回忆起以前村里的道路,村民也是倒不尽的苦水,“每到下大雨的时候,村里的路根本就没法下脚,送孩子上学,大人扛着车子走出村。”“俺们年年盼着修路,可村里没钱,盼了几十年了,村里也还是老样子。李书记来了一年就真的把俺们村的路修起来啦!”60岁的村民赵珠合说。 了解到村民对修路的迫切期盼,李建军决定帮扶村子,就从修路开始。通过在村里无数次考察,李建军很快制定好方案。“因为是老村庄,村里房屋规划的位置并不合理,道路弯弯曲曲,胡同窄到容不下三个人并排走。”要修路,就要先清理村里的“三大堆”,李建军带着村委班子成员,逐户做思想工作,“我印象很深的是村里一个60多岁的老人家的房子挡了道路,需要拆除,老人说自己在那个房子里住了一辈子了,本来不想挪地方,但是为了村里的老少爷们他同意拆。” 在村民的理解和支持下,李建军更有干劲了。为了寻求资金支持,李建军一天好几趟市里村里来回跑,先后筹措资金70余万,为村里埋设排水管20余道;修建完成“三纵四横”近2500米的村内道路硬化工程;带领村民完成进村道路600米的修复改造,彻底改变了村里没有沥青路的历史。 建冬枣园 增加村民集体收入 给村庄修路的同时,李建军还帮助村子翻修了村委办公场所、采购了新的办公器材。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2013年,在有关单位的资金帮扶下,李建军带领村民建起了投资30余万元的休闲健身广场一处。“以前村里人都不愿出门玩,也没处玩,自从建了那个广场,大家闲着没事就聚在那聊聊天、活动活动。”村民赵顺珍自豪地说,“现在别村的也经常到俺们村的广场玩。” 村里的基础设施搞好了,李建军考虑到增加村民集体收入的问题。赵家塘坊村近700口人,人均耕地1.7亩,以种植冬枣和生猪养殖为主,集体收入每年也就不到一万元。李建军首先想到了提高村民种植、养殖技术,在村里建起了图书室,购进种植、养殖方面的书籍,供村民阅读。 了解到村民种的第一代冬枣已经严重退化,口感差,价值低。“一代冬枣一斤好一些也就能卖8块到10块,但近三年兴起的二代冬枣一斤就能卖30块到60块。”李建军说。为了帮助村民早日脱贫,李建军和村委成员和大高镇政府一起兴建起30亩的二代短枝冬枣示范园。另外,为了壮大村集体收入的规模,李建军考察了解到种植苗木市场广大,他积极筹措资金,帮助村集体成立绿化苗圃一处,预计村集体收入将翻番。 赵家塘坊村现任村主任赵亮珍告诉记者:“自从李书记来了村里,村里从里到外都变了个样,现在村里人更团结、更有干劲了,李书记已经帮我们把基础打好了,我们一定好好干,把我们村建的更好!” 2012年3月23日,滨州市公路局滨州北收费站站长、党支部书记李建军第一次来到沾化县大高镇赵家塘坊村挂任“第一书记”时,迎接他的是村民怀疑的目光,“俺们村几十年了都没能变了样,他一个人能改变个啥?”如今两年的任职期就要结束,村民们却舍不得让他离开,“李书记真的是来给俺们办实事的,俺做梦也没敢想俺们村能变成现在这样!” 本报记者 杨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