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专家认为,年关将至,银行面临严厉的存贷比考核,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银行不得不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揽储,一方面中间业务收入能“扮靓”年报,另一方面理财资金到期后又能转为活期存款,吸引资金,可谓“一举两得”。 投资者在购买近期高收益的产品时,不能只看预期收益率,还要认真研究产品的投向。特别是对高收益率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投资者更需谨慎对待。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可分批次购买不同银行不同期限的高收益率产品,以分散风险、增强资金流动性。 时至年末,随着揽储大战的打响和资金面的不断趋紧,短期理财产品再次成为商业银行“冲存款”的有力武器。记者近日走访多家银行营业网点发现,进入12月份以来,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节节攀升,收益率在6%以上的银行理财产品随处可见。与此同时,多家银行推出一个月左右的理财产品,到期日刚好落在2014年元旦前后,揽储意图显而易见。 年末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走高 银率网数据库统计,全国商业银行11月24日至11月30日共发行非结构型人民币理财产品594款,预期收益率超过6%的理财产品40款。平均预期收益率达5.37%,创年内新高。 不仅如此,记者以客户身份在多家银行网点走访时发现,目前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期限大多在一个月左右,到期日恰好落在2014年元旦前后。“年关将至,银行面临严厉的存贷比考核,为了缓解资金压力,银行不得不通过发行理财产品‘揽储’,一方面中间业务收入能‘扮靓’年报,另一方面理财资金到期后又能转为活期存款,吸引资金,可谓‘一举两得’。”某中小银行理财客户经理告诉记者。 普益财富统计数据显示,从11月23日至11月29日的一周内,1个月以下期理财产品发行16款,占比2.54%;1至3个月期理财产品发行329款,占比52.22%。不少理财产品委托结束期都精确计算在12月30日左右,或在元旦假期和春节假期前集中到期。 揽储工具角色并未改变 对于12月份银行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走势,多位业内专家认为或将继续升高。“接近年尾,市场流动性持续偏紧,银行非标比例达标时间迫近,而近期通胀反弹将限制货币政策的力度,因此理财产品收益率将维持高位。”中信证券分析师黄晓萍表示。 银率网分析师也指出,6%以上的高收益理财产品的数量将逐步增加。投资者可继续关注大型城商行以及股份制银行近期发行的高收益理财产品。资金量较大的投资者可分批次购买不同银行不同期限的高收益率产品,以分散风险、增强资金流动性。 事实上,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随银行资金紧张状况出现波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仍未摆脱银行资产负债业务附属工具的角色。 “国内商业银行开展理财业务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在于维系客户,争夺存款。尽管理财业务实实在在地给银行带来了中间业务收入的增加,但这更像是一个附属结果,而不是主要目的。理财业务本应该弱化商业银行对传统存贷业务的依赖,但是国内的现实恰恰相反,理财业务沦为商业银行强化存贷业务的工具,陷入一种尴尬的境地。”普益财富研究员吴泞江坦言。 但是可以预见,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商业银行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要利润来源的盈利模式将难以为继,不得不向倚重中间业务转变,增加非利息收入,理财业务将作为名副其实的中间业务壮大起来。 投资者应警惕兑付风险 尽管年末理财产品预期收益率持续走高,但理财专家提醒投资者,兑付风险应特别警惕。 “绝大多数投资者都认为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相当于存款,银行理财产品必定‘大而不死’,‘客户当存款买,银行当存款卖’已成为默认的行业规则。”银行业内部人士指出:“这实际上是相当危险的,理财产品一旦出现无法兑付的情况,出于维持市场份额和维护银行声誉的需要,银行很可能承担事实上的保兑义务,将产品资产移入银行表内,很可能引发银行内部的系统性危机。” 对此,中国农业银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李国峰认为,一方面要通过强化客户教育,帮助客户了解和把握银行理财服务的本质与内涵,引导客户树立正确的投资理财理念,避免客户因单纯追求高收益而盲目跟风购买、造成损失;另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客户理财服务需求引导,实现客户分层服务,帮助客户提升理财服务需求,选择与自身价值、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技能与经验等相一致的银行理财服务方式,提高客户与银行的合作价值。 据《金融时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