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术经
招牌主要用来表示店铺的名称和记号,又称“幌子”、“店标”,是店铺的脸面。 黄县(今龙口市)著名中医赵佩之(1911-1977)的遗物中有一块行医招牌,是他1947年在黄县林家庄子开药铺用的,这块招牌诉说了赵佩之治病救人的故事。 招牌木制,高80厘米,宽22厘米,厚3厘米,金字行楷,左起竖式:“寓内中医赵佩之”,下边两行小字:“内外两科、推拿小孩。”四角铁饰件镶嵌,比较讲究。 赵佩之名常璲,东江街道毡王村人,出生于杏林世家。1930年4月,赵佩之到沈阳吉顺布店学商,后弃商从医。1934年在烟台芝罘药房学医,1938年在烟台吉盛春药房行医,1941年3月在烟台汇通药房行医,1944年在烟台吉顺来药房行医,1946年10月在烟台永仁春药房行医,1947年在黄县城关林家庄自行开店行医,挂上了这块自己的招牌。他十分看重这块招牌,严格遵守医道,视病人如亲人,遇上贫寒人家,惟尽义务;诊断细致准确,施药科学谨慎,用药量少,味数也少,先开一二服,服用后视病情再调整配方。为病人解除痛苦,挽救垂危生命,为城乡民众称道。 我小时候患中耳炎,整天往外流脓,疼痛不已。赵佩之是我本家三爷爷,父亲借了辆自行车带着我去看病,耳病在三爷爷精心调理下很快痊愈了。他的邻居齐志鹏幼时吐血几乎不治,经他一服中药治愈,再无复发。赵启经九岁得病以至失学,经他医治康复如初,得以复学。赵启经的祖父常说:“千万别忘了你三爷爷,治好病连钱都没要。”一时连蓬莱、烟台病号也慕名而来。 正当赵佩之医务事业顺利发展如日中天时,他响应国家号召,舍弃自己的店铺,摘掉心爱的招牌,融于国家卫生系统。1952年参加工作,1953年分配在12区(石良)卫生院当医生。虽然自己的招牌摘了,但当个好医生的牌牢牢地嵌在心中,毫不懈怠。那时,缺医少药,尤缺好医生。1955年秋,黄县人民医院成立。第一批进入医院的臧兆盈老中医回忆,黄县卫生科拟抽调几名好中医充实到县人民医院,赵佩之名列其中。当时还有段小故事:赵佩之在石良卫生院接诊两名中年男子,把闻问切后,告诉他们身体健康,勿需用药。时隔不久,赵佩之到黄县人民医院上班。据说那俩人看病是假,考察是实。 黄县人民医院为赵佩之施展才华提供更广阔天地。赵佩之善待患者,最大特点:慎之又慎,断病准确,配方精到,效果甚佳。兰高卫生院医生陈桂珍,因过敏,头肿得像勾斗,眼睛睁不开,五官分不清,经赵佩之中药医治,很快痊愈。陈桂珍感谢之余,啧啧称奇,收藏了药方。 赵佩之过世近40年了,他的懿行美德仍在坊间传颂。赵佩之在坊间声誉甚隆,同行大都赞誉他医术高超,是中医界的佼佼者。1966年结业的黄县第一届中医学徒班,他是老师,带了徒弟。因为思想进步、工作突出和社会影响较大,1955年至1966年,他被选为医务界的人大代表,当选为第一届至第六届黄县人民代表大会委员、主席团成员,进入了那时参政议政的权力机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