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书协会员、菏泽市书协副主席黄中航: |
创作,要用心灵去体验感悟 |
| |
- 2013年12月11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张爱玲说,“出名要趁早”。而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菏泽市书法家副主席黄中航20岁才真正接触书法。凭着“凡事决定之前,三思是必要的,然而一旦下了决心,就应该一直往前走”的意志,从刚开始的楷书到现在的行书、草书,接近30年的练习,黄中航将传统把握和表现时代精神相契合统一,在对经典艺术理解和把握的同时,又在进行高度提纯的基础上再创造,作品都注入真情实感,在浩瀚书海中尽情与古人对话。 本报记者 李德领 初识书法 他像见到久违的老友 都说成功之路遍布荆棘,然而在黄中航的心中,书法道路却因喜爱充满幸福。 在读小学、初中期间,黄中航写得一手漂亮的钢笔字,经常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夸奖,慢慢地他对书法也有一种朦胧的认识,“只要有时间就会练习。” 1984年,黄中航从济南卫生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东明县医院检验科,有次在新华书店买书时,无意间看到了颜真卿的《勤礼碑》,“感觉像找到久违的老朋友一样,高兴不已。”黄中航说,他将《勤礼碑》买回家,并在报纸上进行临帖,“一拿起毛笔就像发狂了一般,不能自拔。” “可能是源于天赋,或者是有钢笔字的基础,我对毛笔字的理解也很快,练起来也得心应手,入迷时甚至练一整夜也不觉得累,只感觉总算找到了知己,找到了自己喜欢的事情。”黄中航说,那是才算是他真正走上书法之路。 据黄中航介绍,他曾练过楷书、隶书,在“结识”了行书和草书后,便与之结下不解之缘,“同样也被那种纵任奔逸,笔意奔放,体势连绵的特点吸引,现在主要以行书、草书为主。” 艺术无止境 他还想多向前辈学习 在黄中航工作室,首先映入眼前的是装满书籍的书橱,“里面都是我从各地收集的字帖、书画集,每次创作休息或在闲暇之际,都会拿出来学习,要想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必须学无止境。”尽管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每天学习仍是黄中航的必修课。 结缘书法近30年,黄中航现在回忆起来,仍对曾结识一批名家倍感幸运:“经朋友介绍,拜访了著名书法家魏启后先生,是他悉心指导走向书法之道,在他的介绍下,我先后得到了蒋维菘、沈鹏等名家的指点,书法水平也得到了质的飞跃。” 1999年,而立之年的黄中航在中国美术馆举行个人书法展,展出了他近年来创作的40幅书法作品。时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沈鹏对其作品大加赞许,并为之题写了展名,引起了业界同行的关注。2002年时,黄中航的作品入选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并选为此代表作品25幅之一刊登《中国书法》杂志专题介绍。 据介绍,黄中航的作品曾多次发表在《中国书法》等海内外报刊杂志,先后40余次参展全国书画名家作品邀请展,曾入选全国第二届楹联书法大展、首届全国青年美术书法大展、世界华人书画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等。其作品入刻世界名人文化村,潍坊国际艺术碑林标志性建筑中华当代书法泰斗碑廊等碑廊多处。2005年作品被郑板桥纪念馆当代名家珍品馆收藏,2006年作品被赵朴初故居名家书画精品陈列馆收藏,2006年被傅斯年陈列馆收藏。 虽然有着众多光环,但黄中航依然谦虚淡定,“艺术没有止境,自己的书法之路还有很长,以后还要多向其他前辈学习。” 创作 在浩瀚书海中 与古人对话 性格沉静的黄中航,非常注重自我修为的提高,对于艺术他也有自己的原则:“要想在艺术上有所造诣,不仅需要长久的熏染,更需用心灵去体验感悟。”黄中航说,有时他会在书房呆一上午,静下心来,走进艺术的天地,在浩瀚书海中与古人对话,参悟他们对于当时的意境,“艺术就是不断锤炼的过程,掌握了它们的真谛,才能达到创作的最佳水平。” “有时也会先临帖,以达到古人创作时的状态,再提笔创作。”黄中航说,在写《兰亭集序》、《沁园春·雪》等作品时,由于当时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不同,在写时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心境。 长期的文学沉淀,让黄中航对书法有着自己的见解:“中国书法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东方文化精神上的高迈境界,优秀的书法家应扎根中国传统文化这片沃土,与古人对话,悟生命所在。” 中国书协副主席、山东省书协名誉主席张业法曾评价道,翻看黄中航的作品,有两个特点最为突出,一是对传统把握和表现时代精神相契合统一,二是感性与理性的交融。“任何艺术的追求都站在历史的对接点上,既要有继承,有对经典艺术语言的理解和把握,同时又要进行高度的提纯并在此基础上再创造。中航君正是深晓此理,他的作品寄新意于传统之中,格调高雅,而且多有奇趣,耐人寻味。” 黄中航作品。 本报记者 邓兴宇 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