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一个传统养殖业,既不能旱涝保收,也存在很大的风险性。而在肖亮亮看来,养猪,能够让自己走上创业路、能够给自己一个想要的生活。 从2000年的几百头猪,到现在年销售商品猪近2万头;从一个门外汉,到当地有名的“猪倌”,再到带领大家成立合作社……肖亮亮在向大家展示着一个别样的养猪发家史。
本报记者 失败,让他更加“专业” 1998年大专毕业的肖亮亮进入粮食系统工作。当时家里开着小型油厂,提炼出豆油后会产出豆渣,而豆渣正好可用作猪饲料。看似有收入,但销售出的豆渣却经常遇到款项难收的情况。肖亮亮在和家人商量后,辞去工作,承包了一块地,准备自己养猪。 肖亮亮在校学的是法律和计算机专业,养猪对而言是陌生的。“每天给猪喂食、打扫、称重,出栏时还特别不舍呢!”肖亮亮回忆着说。开始就尝到成功甜头,让肖亮亮既欣喜又自信。可就在他信心十足打算大干一场时,第三批猪由于气候等原因,陆续死亡。看着每天都有猪被抬出,他心疼不已。 在第三批猪出现状况后,肖亮亮认识到,养猪不是件容易事,随后购买了许多养猪方面的书籍、从网上查资料,把病死猪的相关器官送到济南、南京等地的兽医检测中心化验,找出病理原因。一天三次对猪进行观察和记录,达到每头猪都有档案。他还经常参加业内经验交流会,和各大院校都保持着联系,从而总结出一套自己的饲养经验。由于不断学习和努力,他的养猪场因定期消毒、定期免疫,在2005年全国爆发大面积猪瘟时,才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将损失减少到最低。
诚信,让他颇受“欢迎” “养猪十几年,我卖出去的每头猪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这是肖亮亮对自己的评价。当人们开始谈“吃”色变时,食品问题成了大众最关注的话题,而猪肉又是大家最常买的、最常吃的,漫天疯传的“瘦肉精”让很多人望而却步。 对于学习过专业法律知识的肖亮亮来说,严把猪肉安全是最基本的责任和义务,“在养殖过程中,责任到人、分工细致,做到每头猪都放心,我们养猪,猪也养我们,只有我们诚信养殖,良心经营,才会让企业做大做强,对得起每一位消费者。”正是秉承着这样的信念,肖亮亮的养猪场自2000年建场以来,被山东省畜牧办评为“二级种畜禽生产企业”,山东省畜牧办、生猪产销协会批准为“生猪进京入沪企业”,被兖州市畜牧局和新兖镇养猪协会评为“良种猪繁育推广基地”,2007年又被兖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兖州市科技局授予“兖州市优秀科普示范基地”, 2009年被评为“国家级农产品成本调查企业”2010年兖州市物价局评为“农产品成本调查先进单位”。 感恩,他成了致富带头人 自开始养猪以来,肖亮亮经历了多次猪肉价格大跌水。而每次,他和周边一些养殖户都会大受损失。从2006年开始,肖亮亮有了组建合作社的计划。 2009年,肖亮亮和五个出资人每天往返于各养殖户家中,劝他们加入合作社统一采购、统一销售。有些人加入了,但也有人拒绝了。很快,合作社成立了,经过三年多运作,合作社成员们发现,养猪比原来更放心、省心了,原料价格比市场价格低很多,而生猪销售价格却高很多,还不愁销路。 目前,肖亮亮已带动发展养殖户600多户,覆盖兖州市及济宁周边县市区、菏泽、河南、江苏等地,实行全程跟踪服务,通过不断引进科技人才,长期与畜牧部门科研机构合作,成立了科技服务队,定期聘请专家对饲养户实行技术培训,使农户每年多增收6万余元。 养猪也要养出大名堂,这是肖亮亮时刻提醒自己的一句话。他计划明年投资800万元建屠宰加工厂,日屠宰生猪1000头的生产规模,大大减轻当地养殖户卖猪难的问题,打造属于兖州自己的品牌猪肉,让老百姓吃上安全无残留的放心肉。同时,投资200万元再建造一座300平方米沼气池,使企业所在村庄居民家家通沼气,让村民全部使用沼气做饭,沼气取暖,使村庄实现为环保优秀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