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烟台慈善义工管理中心挂牌成立 |
本报105名慈善义工有“家”了 |
| |
- 2013年1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齐鲁晚报烟台慈善义工管理中心成立后,站内义工们在一起交流心得体会。本报记者 韩逸 摄 |
|
本报12月12日讯(记者 孙淑玉) 12日上午,齐鲁晚报烟台慈善义工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105名慈善义工庄严宣誓,加入到本报义工的大家庭来。此外,长期关注本报报道的5名公益群友踊跃报名,也想加入本报义工中心这个新“家”。 12日上午9点半,齐鲁晚报烟台慈善义工管理中心正式挂牌成立。烟台市慈善总会副秘书长赵东丽宣读关于本报烟台慈善义工管理中心成立的批复后,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寿庆为义工中心揭牌。105名义工庄严宣誓,加入到本报慈善义工的大家庭,并立志为慈善事业做出自己的努力。 《齐鲁晚报·今日烟台》作为全省唯一一个坚持常年开设公益版的媒体,宣传慈善事业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歇。每年近200个公益版,除着力寻找正能量人物、发掘平凡人身上不平凡的故事外,还策划了大量公益活动,引起市民的广泛关注。 揭牌仪式上,鲍寿庆对本报长期以来坚持公益报道、支持慈善事业做出了肯定。鲍寿庆说,烟台市慈善总会走过8年的历程,始终与《齐鲁晚报》相伴,《齐鲁晚报·今日烟台》长期以来踊跃参与烟台慈善总会的公益活动,在玉树地震、雅安地震等历次慈善募捐活动中做出了重要贡献。此外,《齐鲁晚报·今日烟台》还打造了很多品牌活动,在传播慈善文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会后,鲍寿庆还为本报慈善义工做了全面培训。 得知本报要成立自己的慈善义工管理中心,常年关注本报公益报道的热心市民纷纷踊跃报名。滨州医学院30多名长期参与本报公益活动的同学成为首批加入本报义工中心的“幸运儿”。“以后我们一定会多参与公益活动,为慈善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滨州医学院2012级应用心理学二班的左甜说。长期关注本报报道的5名公益群网友也报名,想加入本报义工中心。 据悉,烟台市慈善总会于2005年4月成立,2006年成立了“义工分会”,成为全省最早成立义工组织的市。而设立义工管理中心要求注册义工要达到100人。目前,烟台慈善总会在全市的义工管理中心已发展到29个,义工站发展到126个,注册义工达37000多人。
现场 不快乐 不要做慈善 义工是什么?怎样才能做一名合格的义工?12日,在齐鲁晚报烟台慈善义工管理中心的义工培训会上,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鲍寿庆说,义工没必要扮演“苦行僧”的角色,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才是慈善义工的共同心声,只有自己感受到快乐,才能真正做好慈善工作。 在义工培训会上,鲍寿庆主要就义工是什么、义工产生的背景及如何做好优秀义工和与会的105名义工进行培训交流。从烟台慈善事业发展的实例入手,他着重给本报义工们讲述了如何做好一名义工。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与人微笑,心怀阳光。”鲍寿庆说,慈善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人自己快乐了本身就是在做慈善。而“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帮助别人,就是快乐自己”始终是烟台慈善义工的共同心声,在做慈善的过程中体味快乐、分享快乐,才是真正为慈善事业做贡献。 他还希望全体义工在奉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的同时,不断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技能;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快乐和充实自己;用心灵增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包容和信任,用行为加强人与社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发展义工的最重要意义不在于干了多少活,而在于慈善文化的传播,慈善意识的普及。每个义工带动他身边的人,将会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鲍寿庆说。 本报记者 孙淑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