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活不过明天,我愿捐所有器官” |
重病大学生刘杨希望更多人参与器官捐献,他想在每座城市都建立一支器官捐献服务队 | |
- 2013年1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虽然身患重病,但刘杨一直坚持宣讲器官捐献。(受访者供图) |
|
本报记者 孙淑玉
出生两个月时就被诊断为脊膜膨出(神经管畸形),12岁出现脊柱畸形,高三时左腿开始麻木无法上楼,几个月前一场并不成功的手术,让重病大学生刘杨重新站起来成了奢望。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梦想,他想在每座城市都建立一支器官捐献服务队。 曾经受助,他想捐出器官助人 残疾重病学生刘杨是滨州医学院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出生两个月时,他就被医院诊断为脊膜膨出(神经管畸形),这么多年来,拄着双拐的刘杨已经不记得自己被多少医院“拒绝”过。频繁往返于老家枣庄和济南之间治疗,承受病痛折磨的刘杨暗下决心,将来要学医,在治疗自己疾病时也能帮更多人解除痛苦。 可2011年刚入大学不久,刘杨病情加重,医生给20岁的刘杨下了病危通知,称两年内他可能大小便失禁并瘫痪在床。 去年,拄着双拐的刘杨独自赴北京求医,不记得被多少医院无能为力地拒绝,“想到明天,想到那些关心牵挂我的人,我不能绝望。”随后的一个月内,刘杨自制电子病例,发给全国各大医院的医生求诊,总共发出1000多份,每天收到的回复都让他激动不已。但尽管如此,病痛却没给他过多乐观的空间。 刘杨没有消沉。去年,在北京治疗时,一期手术取得初步成功。一次偶然的机会,刘杨看到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何玥捐献器官的事迹后,被深深触动。想到在治病过程中,许多不曾相识的好心人的帮忙,刘杨心存感激之余又无比愧疚,如果能捐出器官帮到更多人,那么生命是不是更有意义? 拄拐宣讲,鼓励更多人参与捐献 此后,刘杨开始悄悄调查器官捐献的现状。这时,他才知道中国有150万个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截止到2011年12月底,仅实现捐献163例,绝大部分患者都在等待中死亡或正等待死亡,这个数字让刘杨坚定了信心。 网络日志里,刘杨写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挺不过明天,按照我的遗愿,把能捐献的全部捐献,让我的爱继续留在这美丽的人间,然后把我葬在一棵白杨树下,旁边放一块小石头,上面刻着:此处安睡着一位渴望阳光的小男孩。这个心存阳光的小男孩,希望自己也能留下些什么。 下定决心,拄着双拐的刘杨走上了宣讲之路,尽管曾在宣讲中被打断质疑,但他仍坚持查阅资料,用实例鼓励更多人接受器官捐献,为更多人谋利。 工夫不负有心人,今年5月8日,在滨州医学院,驻烟9所高校的爱心团队成立了驻烟高校器官捐献志愿服务队——承光心汇。600余名队员活跃在烟台各大高校、医院、社区,开始了器官捐献的宣讲之路。如今,已有10多人成功签署了器官捐献协议。 前不久一次不成功的手术后,让刘杨重新站起来成了奢望。如今,休学在家的他,只得靠康复锻炼来一点点接近重返校园的梦想。但这个坚持不懈的男孩还有更大的梦想,他想在每座城市都建立一支器官捐献服务队,并成立救助尿毒症病人的基金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