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站:牡丹区大刘庄村 |
胡萝卜经济让村民钱包鼓起来 | |
- 2013年1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大刘庄村成立农民合作社,带动了当地一大批种植户和经纪人发家致富。 | | 经过简单加工后,胡萝卜被装进包装袋。 |
|
牡丹区沙土镇的沙质土壤,种出了优质的胡萝卜,不仅使外来驻扎的食品加工企业获利颇丰,也带动当地一大批种植户和经纪人发家致富。紧靠镇政府驻地和327国道的大刘庄行政村的发展尤为明显。 文/本报记者 张建丽 片/本报记者 邓兴宇 种植胡萝卜 发家致富 大刘庄行政村辖大刘庄、谷楼、宋海三个自然村,人口1547人,农户442户,耕地2252亩。这里村民基本上家家户户种植胡萝卜。记者一行来到这里采访时,大部分胡萝卜已出土收获。虽然看不到丰收的场景,但是在胡萝卜的加工厂中,可以看出村民的小日子是多么甜蜜。 “大娘,您一天能挣多少钱啊?”在一家简易的胡萝卜加工厂,记者问正在给胡萝卜装箱的一位大娘。“一天我能拿60呢!”这位65岁名叫付雪兰的老人乐呵呵地说。加工厂的老板张殿正是村里土生土长的农民,他告诉记者,因为老人岁数大,不让他们干重活,时间也没啥要求,而一般工人,一天能挣到130元。 这是张殿正租地从事胡萝卜简单加工的第三年,“其实我就是个经纪人,帮忙代办,调来货,再找人找车发出去。”每年从他这里发出去的大货车有30多车,一车能装20多吨。“不能超载,否则就不能走绿色通道。”他对政策掌握得头头是道。 10月份就是这些经纪人忙活的季节。从村子里收上来大量胡萝卜,通过简单加工销往深圳等南方各地。一斤价格差不多1.5元左右。“今年行情很好!胡萝卜供不应求!”张殿正笑着说,为确保及时发货,他都是早上6点多来到加工厂,晚上7点多才走。 记者在加工厂看到,大量土头土脸的胡萝卜通过简单生产线的加工,最后变得漂漂亮亮。它们先是进入有硬毛刷的流水线,进行去泥处理,然后进入有软毛刷的水池,进行抛光等处理。最后沥干水分被装进袋子或者包装箱,然后运到南方各大超市,能卖到两块多一斤。 张殿正这个厂子有20多名工人,他们大多是大刘庄行政村村民,自家地里种着胡萝卜,一亩地能收获1万多元。等到胡萝卜收获以后,正好再到这样的工厂做工,又能挣不少钱。 据大刘庄村村委主任张殿强介绍,近两年,以村支部牵头成立了沙土镇田丰果蔬农业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分别与菏泽旭日食品公司、盛鑫源脱水蔬菜厂、菏泽维特食品公司和菏泽裕华食品公司签订农产品种植购销协议,发展“订单”、“合同”农业,积极协调企业和农户签订农产品回收协议,由企业实行合同价和保护价收购,保证农户的种植效益,大大促进了全村无公害农产品种植基地的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 截至2012年,全村发展甘蓝基地1250亩,红萝卜基地860亩,日本叉葱基地200亩。以日本叉葱为例,亩产可达1.8万斤,2012年企业收购价每斤0.4元,亩产值可达7000多元,在较大的程度上实现了农民的增收。先后培养出党员科技致富示范户12户,其他群众致富示范户40户。他们统一种植、统一杀虫、统一销售。如今合作社已经有400多户,比种植普通的农作物,一亩地的收益能翻一番。 明年就能住进新楼房 “下一年,我们就能搬到富康新村去住!”一名村民指着不远处漂亮的楼房小区告诉记者。据他介绍,这是土地增减挂钩的地,大概有120套房子,每平方米价格才900元左右。“还通自来水呢!”大家很期待住进楼房的新生活。 记者了解到,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是改善农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最佳途径。大刘庄村“两委”一班人认识到,必须争取国家土地增减挂钩的优惠扶持政策,积极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让广大群众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他们把新村位置选址在镇驻地327国道北,使该项目既享受土地增减挂钩的优惠政策,又可以享受城镇建设的优惠政策,小区建成后不仅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而且还能享受镇驻地良好的基础配套。另外,由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在当前还是一项新事物,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必须边摸索,边研究,必须试点先行,分期推进。在试点问题上,选择了群众思想解放程度高、经济收入多、村庄建设现状差的宋海村作为试点。计划一期建设3幢5层高120套房实现宋海村的回迁安置,二期实现谷楼村的回迁,三期实现大刘庄村的回迁。三个村庄实现回迁后,可置换耕地300亩,争取上级扶持资金2400万元。 目前,一期回迁的三幢楼房主体工程已封顶,预计年底可实现全部回迁任务。为配合该村的回迁工作,该村还争取区建设部门老年房建设资金25万,建设了20户共计980平方米的老年安置房,并解决了一些贫困、孤寡老人的安置问题。“老年人可以住新建的平房,这样出入更加方便。”张殿强说。 □记者手记 凭借区位优势,发展多种产业 记者了解到,大刘庄行政村利用立足紧靠国道,处于沙土镇食品工业园区内的村位优势,鼓励村民筹资金、上项目,努力拓宽增收渠道,提出“结合市场调结构,围绕园区富村民”的思路,号召大家发展工业、搞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第三产业,在发展农业同时,其他产业也没放松。 据了解,近年来,村委员、党员张殿强新建碎煤场一个;党员刘义鹏建覆膜板加工厂一个,年产值可达3000万元;村民张宝进建设覆膜板加工厂一个,年产值达1亿元,2012年还新建大型冷库一个;村民崔培贤建覆膜板加工厂一个,年产值达8000万元;村民张殿亮与其他人合伙建脱水蔬菜厂一个,年产值达1.2亿元,并且还在山西、河南两省建了分厂;村民张海秋在河北建设脱水蔬菜厂一个,这些企业不仅让这些群众先富起来,而且也吸纳本村众多村民到企业就业,有效促进农民的增收。 同时积极发展第三产业。为进一步推进城镇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积极鼓励支持群众围绕工业发展搞好商业、物流、维修等三产服务业。截至目前,该村累计发展商业门市15个,农资销售户4家,农机具维修2户,餐饮业3户等。正是这样,全村形成“一户致富几户跟,几户致富带全村”的局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