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照港年货物吞吐量破三亿吨 |
“三次创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列全国沿海第九位 | |
- 2013年1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12日,日照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3亿吨。 |
|
文/片 本报记者 彭彦伟 截至12月12日12时,随着日照港东11#泊位,总长327米,载重28.9万吨巴拿马籍铁矿石船舶“布鲁斯”号顺利接卸,日照港货物吞吐量完成30017万吨,同比增长111.3%,提前两年完成十二五“勇跨三亿”的生产目标。 日照港经历三次创业,从无到有,再到现在全国沿海第九,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成立十年 总资产增长14倍 今年是日照港集团成立十周年,十年来,日照港按照“高起点规划,综合型建设、现代化管理、跨越式发展”的总体思路,按照“十一五”“扩能上量、强化管理、做强做大,搏击双亿”,“十二五”“调整结构、创新管理、勇跨三亿、铸造强港”的战略重点和战略目标,推动港口实现率先、创新、跨越发展。 吞吐量由10年前的3136万吨,连续跨越3个亿的台阶,增长到3亿以上,货物吞吐量居中国沿海第九、世界第十二位;由18个生产泊位,2567万吨能力,增加到50个泊位和1.6亿吨以上能力,总资产由28.6亿元,增长到410亿元。 十年间,日照港累计培育海关关税税源1414亿元,直接社会贡献总额164亿元,带动地区进出口总值926亿美元,使日照口岸迅速发展成为全省关税总收入第二、增幅第一,进出口总产值第三的重要港口。经济腹地辐射我国东中西部乃至长江上游地区,通过日照港中转和进出口的货种达260多个,服务客户超过3500个。日照港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冶金、石油、化工、粮油加工、木制品加工、纸浆、能源、造船等临港产业的集聚发展。 两次创业 从无到有成东方大港 日照港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杜传志提出“三次创业”。杜传志介绍,自1982年开工建设到1986年开港开放,日照港从无到有,成为中国通往世界的又一座桥梁,开启了“一次创业”的航程。勤俭建港、艰苦创业是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建港之初,港口建设者披星戴月、艰苦奋斗,在一片荒滩上建起了一座现代化的煤炭码头。与此同时,建设者们更是深谋远虑,利用煤码头一期工程节余的1800万元资金建设杂货泊位,改变了港口只吐不吞的不利局面。 到2002年,经过16年的改革磨砺和挫折考验,年轻的新亚欧大陆桥头堡昂然屹立于黄海之滨。“一次创业”实现了日照港从无到有,从单一煤炭输出港到综合型港口的嬗变。 2003年,随着全国港口体制改革成立集团公司,日照港步入“二次创业”阶段。新一轮港区规划布局、高强度建设投入、多层次合资合作、持续深化改革等一系列创新举措,推动了港口大跨越、大发展。这期间日照港总结凝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阳光文化”;打通石臼港区东西港区、开发岚山港区中区、北区,实现两大港区齐头并进。股票成功上市;原油运输“零突破、大发展”;吞吐量连续跨越三个亿台阶,名列全国第九、跃居世界第十二位。 日照港的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对区域经济和城市发展的服务辐射带动功能显著增强,在国家生产力布局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二次创业”让日照港由小到大,真正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东方大港,率先创新跨越始终贯穿十年历程。 第三次创业 年吞吐量突破三亿吨 而今,在前两次创业构筑的坚实基础上,日照港提前两年完成了“十二五”吞吐量突破三亿吨的目标,进入了调机构装方式、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随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特别是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的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的提出,晋豫鲁铁路通道,日照至仪征、至东明、至洛阳输油管线,日照钢铁精品基地等“四线一基地”重大项目纷纷集聚日照港,高层次合作项目扎实有序推进,同时,又面临着石臼、岚山两大港区规划调整建设的崭新机遇。这些都将为日照港加快推动转型升级,实现港口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赢得市场竞争优势提供重要的支撑。 通过深入实施“大港,强港,名港”战略,推动港口转型升级、优质发展,由大到强,去追逐实现“强港梦”、“名港梦”,努力把日照港建设成为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吸引和号召力的现代化、国际化港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