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二”来了,消费理性也觉醒了,市民质疑—— |
打五折的幌子 却卖平时的价 |
| |
- 2013年12月13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本报记者 贾晓雪 “双11”刚过去没多久,很多市民还没从抢购的氛围中走出来,就开始“双12”的抢购热潮,据记者调查显示,大多市民对“双12”并不感冒,有的市民在“双11”抢购热潮中已经买了大部分物品,也有的市民觉得“双11”抢购时个别商品的价格比平时还要贵,而且物流也慢,感觉自己上了当,对双12也就不那么“感冒”了。 “双十一”疯狂抢购,“双十二”理性引导 家住市中区的李女士抱着电脑不到零点就开始准备抢购,一直浏览到凌晨三点多也没挑选着自己想买的东西。“‘双11’的时候看着大家都抢我也跟着抢,觉得是一件特别好玩的事情,可能有点跟风。但是‘双12’感觉没多大意思,主要是‘双11’的时候抢的东西也挺多,一个不小心一千多块钱就花出去了,回头想想对自己的冲动购物行为还是有点后悔。‘双11’差不多把该买的都买了,所以这次‘双12’虽然也熬夜通宵逛淘宝了,但是也没买什么东西。”李女士告诉记者。 在枣庄学院读大二的学生小孙11日晚上吃饭的时候就和朋友说到要凌晨抢购,但是这次不准备疯狂购物了。上次“双11”买了很多宝贝,有的买的挺值的,有的买亏了,价格甚至比平时还要高一点,所以说网上购物就得碰运气,同样的价格买到的东西质量也有区别。有了上次的教训,这次购物肯定要理性一点了。 先提价再降价 看着便宜没买到实惠 王女士前几天在网上购买了一个手机壳,当时的价格是25元,12号早上再次打开淘宝的时候价格却变成了50元,页面上显示“‘双12’商家精选,当前价格为30天最低,是时候下手啦!”在成交记录的价格趋势图里面可以看到,最高25元,最低也还是25元,也就是说商家先将商品的价格提高了一倍,然后再借着活动的名义搞促销,其实价格也就和平时一样,商家并没有做出真正的让步。当记者咨询商家时,商家告诉记者,这是活动最低价位,已经没办法再做出让步了。 市民卢小姐也遭遇了类似的状况。某羽绒服品牌网络商城推出“双11”特价款,原价898元的女款羽绒服促销价286元,但此后一直没恢复原价,到“双12”价格又升了将近50元。表面上看去每逢节日商品都会搞大促销,商家“吐血”让价,只为让网友买到实惠,但是令人气愤的是,往往在促销期过后,这些商品的价格并没有恢复到原价。 据悉,有业内人士预测,由于“双11”刚过去一个月,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已经透支,因此相对于“双11”井喷式销售数据,“双12”购物节营销效果会相差很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