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下午,平阴法院召开合议庭负责制推进大会,启动以审判长为核心的合议庭负责制,对司法行政化“动刀子”,成为我省首个试水这一制度的法院。案子怎么判不再由庭长院长说了算,而是由合议庭决定。(本报今日A10版) 长期以来,司法活动中的“审判分离”饱受诟病,案件的裁决不是来自主审法官的判决,而是需要层层上报副庭长、庭长审批。当这些无责有权的院庭领导受到外来干预时,很可能改变承办法官的判断和裁决,这给地方政府过度干涉司法留下了空间。甚至有个别地方政府,以“维护地方稳定”为由,公开向法院发函并最终“强迫”法院改判。这种受政府“关注”的案件往往影响范围较广,司法在行政面前“低头”,不仅损害了部分群众的切身利益,还挫伤了人们对法治的信心。 出于建设法治中国的要求以及对当前司法权运行现状的考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要求“改革审判委员会制度,完善主审法官、合议庭办案负责制,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这给各级司法机关下一步的改革指明了方向。而在这之前的10月份,最高人民法院也下发了有关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试点方案,要求在上海、江苏、浙江、广东、陕西等省市部分法院开展,“消除审判权运行机制的行政化问题”成为试点的重要内容。 中央的改革新决定要想真正发挥作用,离不开地方各级司法机关自身的努力。相对而言,南方一些地市的步子走得更快,如广东佛山、深圳福田等,几年前就开始了相应的探索,从结案均衡度、结收案比、信访投诉量等指标来看,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次平阴法院推行“合议庭负责制”之举,也源于对福田等地经验的考察调研,作为我省首个“试水”这一制度的法院,改革的效果值得期待。 当然,改革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审判权运行机制的改革同样需要克服重重困难。事实上,早在1999年,由最高法制定并发布的《人民法院五年改革纲要》就提出了类似的思路,但直到今天,仍只是在个别地方进行试点,难度可想而知。平阴法院主动投身改革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更重要的是,对可能遇到的困难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并把中央的要求以及群众对法治的期待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唯有这样,改革之路才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