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年发射的嫦娥四号在哪着陆 |
北大教授焦维新周六做客齐鲁大讲坛,解读嫦娥背后的中国探月路 | |
- 2013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焦维新教授。本报记者 王媛 摄 |
|
本报济南12月18日讯(记者 王兴飞) 继“嫦娥”升空、“玉兔”漫步月球之后,中国的探月路和地外深空探索将走向何方?12月21日(本周六)上午9点30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焦维新将做客第72期齐鲁大讲坛,围绕“嫦娥踏月”,畅谈“嫦娥”背后的探月之路和未来中国航天发展、空间战略。本场大讲坛特邀山东大学(威海)空间科学与物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夏利东教授主持。 伴随着“嫦娥”轻盈落月、“玉兔”漫步月球,中华民族奔月的千年梦想终于成真。在实现了我国航天器首次地外天体软着陆后,嫦娥三号落月之举也是人类重返月球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焦维新教授是我国航天领域著名科学家,从事深空探测、行星科学、空间天气学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已有四十多年。他认为此次嫦娥三号选择在月球虹湾区着陆,并在该区域开展科学探测,或将有和以往月球探测不同的新发现,2015年左右发射的嫦娥四号将另选着陆点,进一步积累“落”方面的经验。“绕”“落”“回”探月任务结束后,中国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的时间将不会太远。未来,中国还将开展火星探测等深空探测。 嫦娥三号的成功落月,引来国外不少媒体的关注。针对我国航天领域突飞猛进的发展,不少国家对我国的空间战略保持“高度警惕”,未来我国的空间战略将走向何方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话题。本期大讲坛,焦维新教授将全面解读“嫦娥”背后的中国探月之路和未来我国航天领域和深空探测领域发展动向,并就未来中国的空间战略做出前瞻性解读。焦教授还将与现场听众进行互动交流。 齐鲁大讲坛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山东大学、齐鲁晚报联合主办,以“搭建思想平台、共享精神财富”为宗旨,每月两期,每期邀请一位嘉宾担任主讲,解读公众关心的各领域重大问题。齐鲁大讲坛坚持公益性原则,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敬请关注。 嘉宾简介 焦维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授、原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现名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老科学家科普演讲团成员。1993年7月至1994年7月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访问学者。现任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气象学会空间天气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空间光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航天器环境工程》杂志编委、《航天器返回与遥感》杂志编委等职务。 温馨提示 讲座时间:12月21日(本周六)上午9点30分 地点:山东博物馆一楼报告厅 齐鲁大讲坛坚持公益性原则,向社会免费开放。为保证会场的秩序与安全,请各位听众于21日上午8点30分开始入场。会场座位有限,坐满为止,敬请谅解。根据山东博物馆的要求,入场时各位听众请凭身份证或户口簿、军官证、驾驶证、学生证等有效证件,经安检通道进入报告厅。咨询服务电话:省社科联科普部0531-82981378,齐鲁晚报热线:9670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