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得雨 我曾几次意识到,又久久没当回事,不久前,还有老友在电话中说“你像谁谁谁……” 去年冬天,我出了一本诗集《沂蒙山,家乡的歌》。这曾是家乡地区史志办准备出的红色文化丛书之一,因为32万元的经费没有筹集到,没出成。我的这本诗集,在东北的朋友帮助下,出版了。书是重新设计的,前面附了九十多幅老照片。偶尔端详,发现其中有两三幅颇有些像毛主席的味道。一幅是与诗友曹谷溪在延安宝塔山下仰望,一幅是自己在家乡邻县许崖水库品赏舒同题字,还有一幅是在家乡邻县采访。后两幅均是侧面像,从发型、脸盘、身高到神态,都还真有那么点味道,真是应了家乡人那句习惯语:“咳咳,您都说!”意思是:怪不得你们都那么说,还真是那么回事呢! 于是,我联想起几个记忆片断。1964年,我在高密西姚哥庄搞社教,一次骑自行车去贺庄水库劳动,当到了一个村庄头上,一群孩子忽然一齐呼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把我喊愣了,没意识到是怎么回事,骑上车又继续走。第二次,1987年出国访奥地利,一天在一个湖边,一个壮年汉子老端详我,这次意识到是怎么回事了,我便两手向腰间一掐,那汉子呼道:“毛!毛!” 那些年我参加全国社团活动较多,有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方面的、中国新文学学会方面的,还有中国解放区文学研究会方面的。在解放区文学研究会的一次年会上,一位老友领来一位艺术界人物,当面动员我去当特型演员。我知道北京有关部门是有这么个地方专门培训特型演员,我见过几位。那位同志说:“已经观察几次了,发现你基本条件比较好,不大用怎么化妆……”我想,我虽然搞农村剧团演过戏,但毕竟不是专业,多年的专业是文学,重点是写诗。我说:“我还得写诗啊!”跑上几年“单帮”不怕,权当如当年去华东文艺创作队创作两年、去北京文讲所学习两年,主要是我心中有数。我写过几篇研究特型表演的文章,认为特型不但要求形似神似,还要演出“这一个”,就是“你就是你了,不要演了,这不演实际上是更高的演”。我举过一些例子,从前苏联演过列宁的史楚金与施特劳斯相比,我们的唐国强与古月等相比,不在谁更像本人,而在是否放开了、演活了,人们承认“他就是了”。毛主席是很有个性、有脾气而又心胸开阔的。皖南事变时,他朝南方大骂一句:“蒋介石,我尼阿你娘!”联系“文革”前大家都知道的,毛主席说到两岸和平统一后,让“蒋委员长”“当我们的委员长”(近读报纸几篇忆文,证实了此说)。我觉得谁若演毛主席,演出有脾气又如此大度,谁就更接近毛主席些。古月老文绉绉地端着架子,像是不敢演似的。最近,《寻路》中的一个新手倒是演活了当年的毛泽东;王霙开始还放得开,老来在《陈云》中演的毛主席,竟手脚不敢动了,也如另外一些人似的,“廉颇老矣”了?据知,现在特型演员已成了即将消失的事物。专干的,还有一两位,许多都已年老,年轻些的唐国强、刘劲等,是多方面的演员,不能专搁在“特型”里。 内心的这样一些想法,才没让我的“差一点”去“差”成。其实,真当了“特型”,我也放不下写诗。我多年在什么情况下都误不了这行当。如许多会议记录本,后面都有诗的草稿。有一个小故事:我左手抱着老三,脚上蹬着小孩车里的老二,地上玩着老大,桌旁收音机里放着音乐,我还和对面一个邻家小伙拉呱,一边右手在写诗……我的好多诗是在类似这样的情况下写出的。“我还要写诗啊”,实是一个托词,心中有数是主要的。艺术表演就是艺术表演,不是谁像谁就一定能演好的。唐国强、刘劲等都是老演员,前苏联的史楚金还是功勋演员。以后不再专门培训“特型”,看来势在必然。生活中“秀一秀”,那是另一回事。世上谁像谁的情况很多,是正常现象。其实,就是双胞胎,细看差别也很大,不用说光“像不像”了。所以,我那故事,也就是个故事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