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货大备战 本报12月18日讯(记者 孙芳芳) 在胶东,过年最有年味的莫过于吃上白白胖胖的大枣饽饽。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要么没时间,要么不会做,想吃上一个亲手制作的大饽饽有点难了。18日,本报邀请蓝白企业的工作人员,教大家自己动手做香喷喷的大饽饽。 “一到年底老妈就开始忙活了,做各种各样的面食,一锅接一锅。”市民邹彦青告诉记者,以前家里做大枣饽饽不用酵母,会用比较原始的“引子饼”或“老面”,前一个晚上发上面,第二天早上取出来,加碱、干粉,先揉面,再上杠子压,之后再揉面、整形、醒发,最后放到大锅上蒸。 虽然现在也能买到各种各样的饽饽,但是总感觉不如自己亲手做的味道好,为了让市民能如愿吃上自己做的大枣饽饽,本报特邀烟台蓝白餐饮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经理刘林波为大家讲解亲手制作大饽饽的要点。 “面团的温度秋季在30℃-32℃左右,冬季在25-28℃左右,这样才能确保蒸出来的饽饽软硬合适。”在刘林波的讲解中,面团要保持多少温度、醒发到什么程度、插枣时先插哪边都是有讲究的,一步步细心操作才能做出香味扑鼻的大饽饽。 大枣饽饽除了好吃以外,本身还有很多美好的寓意。“胶东文化以‘勤奋’为特色,‘枣’与‘早’同音,所以在制作面食时被广泛使用。”烟台民俗专家安家正介绍,在民俗说法中,吃大枣饽饽能够早结婚、早生子、早发财。大枣饽饽远看就像一件工艺品,既庄重又美观,一定程度上,大枣饽饽已经成为了老烟台的象征。 蓝白的生产车间里,工作人员正在制作大枣饽饽。 受访者供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