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朋泉 剪纸是我国极富特色的民间传统艺术之一,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受功利思想、价值观念的束缚和制约,是创作者内心情感和审美心理的直接体现。“剪纸虽方寸之间,但却可将万物表于其上”,从而造就了剪纸艺术造形简单却意境深远。 剪纸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成熟于明清时期。剪纸的出现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在未出现纸之前就已经得到广泛流行,先人通过借助树叶、树皮、兽皮等载体,运用雕、刻、剔、剪等技法将需要的纹样表现出来。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剪纸实物都是自吐鲁番盆地高昌遗址附近的阿斯塔那古墓群中出土。跨期长达十年共出土四批七件,其中北朝五件,隋朝一件,唐朝一件。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关于剪纸最早的史料记载出现于司马迁《史记》当中剪桐封弟,记述了西周初期成王用梧桐叶剪成“圭”赐其弟(古代帝王或诸侯在举行典礼时手中所拿的一种礼器,上圆下方),封姬娱到唐为侯。 汉唐时代,民间妇女即有用金银箔和彩帛剪成方胜、花鸟贴在鬓角为饰的风尚。唐代国力的整体增强,使剪纸也处于一个优良的大发展时期,杜甫曾在诗中写有“暖水濯我足,剪纸招我魂”。到了宋代,手工业发展迅速,纸张种类繁多,为剪纸的普及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民俗节日中,人们用各种颜色的纸剪成花草、动物或是人物,贴在门窗作为装饰,也有用作刺绣花样的样稿之用。 山东是中国民间剪纸的主要发祥地之一,且剪纸种类繁多,用途广泛。从造型风格上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黄河流域的粗犷豪放风格;一类则是山东胶东沿海地区以线为主,线面结合具有鲜明特色的精巧型剪纸,统称胶东剪纸。 胶东剪纸的流传时间,据史料《招远县志》、《莱阳县志》记载,明、清时期胶东各地的以剪制剪纸作为装饰已经广泛流行,手工艺术日益走向成熟,并达到了鼎盛时期。从传世的元末明初到道教音乐剪纸,明代中期表现戚继光练兵的“盾牌舞”、“小刀舞”以及表现南音演奏的剪纸来看,剪纸在胶东一代民间流行,应该早于元代。 传统的胶东剪纸主要盛行在蓬莱、招远、黄县(今龙口)、掖县(今莱州)、福山、栖霞、海阳等地。胶东剪纸的整体风格是画面紧凑,以线为主,线条挺拔流畅,花样密集。蓬莱、龙口、福山等地的剪纸,多采用阴阳结合的表现手法,虚实对比强烈,粗中有细,画面生动,剪出的人物神态表情恰到好处,花、鸟、虫、鱼活灵活现;而莱州、招远的剪纸则线条纤细,作品以小巧玲珑、纤丽多姿见长。 胶东剪纸拥有独特的艺术形式,是由于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胶东半岛海岸蜿蜒曲折,港湾岬角交错,岛屿罗列,所以胶东剪纸首先体现是海洋文化,其次是农耕文化,再次是受到文人士大夫的影响。剪纸作品在当时受民居窗户构造的影响,传统的乡间民居的窗户主要是以棂子窗式样为主(横竖条形木质结构),另外还有格子窗。 剪纸艺人为了把窗花适应各种窗户的特点,发挥想象,变化出配合得当的剪纸图案。运用化整为零的方法把完整的图案分割成条形剪出。棂子窗花的总体布局,最多见的形式是,中间一个大花,俗名“窗心”;四角贴三角形花,叫作“窗角”;有心有角,整体规划大方,剩余地方随意点缀小幅剪纸,力求满楹。还有悬挂在窗前会随风活动的“斗鸡”窗花。最终构成了系统性的“棂间文化”。窗心一般高20-100厘米,有4-10几条不等,依次贴在窗棂间,避开棂梁的遮挡,复原了整体画面,却又用黑黑的棂梁作了装饰,图案既体现了北方农村朴实、淳厚的特色,又不失纤细与秀丽,具有质朴、淳厚、自然的特点。正因为它独特的地域环境与地域文化,那些民间的艺人也就更加注重技巧的精熟,把线条剪得若断若连,锯齿(俗称“打毛”)剪得细如发丝。再加上部分文人画家涉足到剪纸图案的创作中来,使得胶东剪纸也越来越显示出它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功能。 2010年中国剪纸被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烟台剪纸”正因具有深厚的胶东文化内涵,其丰富表现题材与独特风格在中国剪纸中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烟台唯一入被选联合国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