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帽筒:文心雅韵瓷彩如画 |
瓷器中的价值洼地,百年帽筒亦精彩 | |
- 2013年12月19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帽筒见证时代流转 创制于清咸丰年间的帽筒,在同治、光绪时期开始普及。而到了民国及之后的现当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花翎官帽消失了,帽筒却以搁置鸡毛掸、小画轴等功用,成为嫁妆中的必备之物和众多家庭的陈设品。 “在北方,特别是河北与烟台地区,帽筒收藏一直有着庞大的爱好者。”烟台市博物馆文物藏品部张忠诚说,在民俗学研究中,帽筒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70后”藏家张健告诉记者,在儿时的印象中老家的柜子上摆着一对白瓷牡丹的帽筒,里面堆放着杂七杂八的小物件。“一直以来都觉得那就是个瓷罐子。”张健笑称,大概在10来年前在尚未拆迁的大庙文化市场才知道了“帽筒”这个准确称谓。 张健给记者展示了他收藏的清晚期的一对六方形帽筒,对比着市场上常见民国时期的圆形帽筒,“随着收藏帽筒的深入,才知道帽筒里的学问不小。”张健说,在清代,帽筒还具有放置官帽的功用,那时的帽筒都带有孔和镂空的“开窗”,这样做一方面是使它通气、散潮、祛味,另一方面还可以放置熏香。而到了民国,尤其是民间使用后,放置杂物的功用使得开窗就不再便利,特别是小物件还容易从里面掉出来,因此开窗就渐渐取消了。在造型上也朝着筒身容纳空间更大、不会因棱角变得易碎的圆形上转变。 崛起的瓷器新贵 在烟台的古玩市场上,几件,甚至几十件帽筒以一万元起的打包价出售的方式屡见不鲜。对于帽筒的市场行情,业内一些专家认为,作为瓷器收藏大项中的一个类目,帽筒尚处于价值洼地。张忠诚认为,这与帽筒在功用性更广泛后做工不精有关。 “几十元到百元一件很常见。”万光古文化城的一位商家告诉记者,如今的收藏市场价值几何,还是靠物件的品质决定的。 瓷器娇贵,不易保存。由于时代贴近,虽然帽筒也曾遭过大规模地打砸破坏,但由于居家必备之物的原因,在当代帽筒的存量依然巨大。只是名家名作、出自官窑、成双成对的精品,如同所有收藏项目一样不可多得,受到市场追捧。 2002年5月,中国嘉德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第70期周末拍卖会上,一件清光绪年间高28厘米的青花山水楼阁帽筒以无底价起拍,最终以990元人民币成交。而在今年6月北京瀚海拍卖有限公司瀚海四季第81期拍卖会上,同为光绪时期高28厘米的蓝地描金山水帽筒(2件)以了51750元人民币成交。 帽筒“发力” 收藏有门道 帽筒市场在升温,作为专项的收藏爱好者们的感受应该是最明显的,张健告诉记者,当时走上收藏之路也是与经济实力不强有关,几十元一件,或是几百元一对还在承受范围之内,“现在有收藏价值的就要几千上万元了,有压力了。”张健也承认,这也与收藏眼光升高有关。 近些年来,处于瓷器价值洼地的帽筒虽然温度渐涨,但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上涨的大多都是中、高档的精品。“收藏到了一定层次,必然要走上精品之路,不然连支撑收藏下去的动力都没有了。”在齐鲁古玩城一位资深藏家这样对记者说。 谈及画作题材,张忠诚表示瓷器帽筒中人物题材价格最高,动物次之,山水再次,而花鸟由于数量大大,潜力则最低。张忠城同时表示,成对、无残或残少也是影响帽筒价值的因素之一。 张忠诚说,画工、画家名气、造型和年代是考量帽筒价值的大项。再细分下来,官窑的粉彩帽筒一直处于价格顶端,其次一些画工不错的粉彩7-8万元之间。而国民时期的帽筒产生档次差距的原因,有些就在于画工。“民国时期所有的窑厂都能生产帽筒,市场上见到的也多为国民时期的。”张忠诚说。 本报记者 陈莹
帽筒,俗称“官帽筒”。顾名思义,它最初是以放置官帽的功能性存在的。日前,在烟台市博物馆举办的馆藏帽筒特展,引起了收藏爱好者们的关注,特别是瓷器项目的收藏者。虽然其中也不乏紫砂、竹、玉等材质点缀其间,但瓷制帽筒岿然不动地占据绝对的主流。而贴近当代,存世量大,使得帽筒在瓷器收藏中尚处价值洼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