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信“搭桥” 商家瞅准新卖场 |
朋友变商人,熟人经济也有不少烦恼 | |
- 2013年12月26日
来源:齐鲁晚报
-
【PDF版】
|
|
| 光明路一家小摊点,店主将标有二维码的小卡片贴到宣传栏里。
记者 李孟霏 摄 |
|
策划统筹 李彦慧 本报记者 李孟霏 不知从何时开始,“扫一扫”成了当下的时髦词。大到商场,小到摊点,微信经济正在威海很多的商家之间火了起来。除了扫二维码之外,很多市民也发现,微信的朋友圈似乎也成了新的网络营销渠道。而对于这个新的生意场,消协的工作人员提醒大家多个心眼。 □小到摊点,大到酒店 “扫一扫”成了时髦词 “卷饼8元/张,扫一扫我们的二维码就能送一个茶叶蛋。”23日,张女士在市区光明路的一家饼店买了一张8元钱的印度卷饼,付款之后,店主指着门口的一张小纸片,跟张女士介绍,如果手机有微信功能的话,用手机扫一扫纸片上的二维码,便可以成为微友,免费获得一个茶叶蛋。 店主王先生说,他们是一个月前申请下来的二维码,“通过网络申请,还是免费的。”而消费者在扫描了二维码之后,便自动将他们店加为微信好友。“拥有了这些好友,我们会将店里的折扣信息及时发到微信上,更好地吸引他们来消费。”此外,王先生还透露,他们准备给所有关注他们微信的顾客建立一个QQ群,方便进一步进行业务推广。 无独有偶,22日晚间,市民李女士在钦村路一家饭店内就餐时发现,每张餐桌上都有二维码的标志。店员向李女士介绍,这些二维码的标签是十天前贴上的,“只要是头一次用微信扫描的顾客,我们的招牌菜给出买一赠一的优惠。”李女士随后用手机扫了一下桌子上的二维码,这时微信提醒李女士成功关注了这家饭店。“关注我们之后,我们会及时将我们的优惠信息发送给每个关注我们的消费者。”店员说。 同样,新威路一家酒店自3个月前,也在自助餐区贴出了二维码。餐饮部的王经理介绍,只要用微信“扫一扫”,便可以享受10元钱的优惠。“原价是109元/人,折扣价是99元/人,一般大家口口相传的比较多,推出之后,效果还是挺好的。” □朋友圈成生意圈 “熟人场”成经济网 “PRADA包包,专柜正品,帮朋友销货,内部价。”一句简简单单的描述,配上十几张照片,在市民李女士的微信朋友圈里,经常发布此类信息的好友有好几个,而且都是她在现实生活中认识的朋友。 身边的朋友成了微商,不知不觉间,微信仿佛成了一个类似淘宝的购物平台,做足了“熟人经济”。但正是这种熟人间的生意,让很多市民不敢贸然下手。 “朋友圈里都是自己认识的人,如果通过自己的朋友购买了相关产品,出现问题之后怎么维权呢?实在是不好意思啊。”市民李女士表示,尽管她经常看到这样的信息,但是很少出手购买,害怕出现纠纷是她主要考虑的。 市民王先生认为,尽管现在扫二维码加入微信可以给自己提供更多的优惠信息,但加入这些商家,反而让自己的朋友圈里充斥着各种广告。“加入微信就是为了让朋友圈更集中,更有针对性,广告太多,就显得十分杂乱,心里觉得很别扭。” □微商缺少销售主体 购买时要多加慎重 关注朋友圈推广信息的市民都会发现,圈里的商品只有“文字配图片”介绍,不仅价格不透明、不显示销量,也没有对商品的任何反馈信息。并且在成交之后,交款方式也是先打到中间人的手中,这看起来的确有点不靠谱。 市民修女士就遇到过这样的苦恼。12月初,她从朋友圈里看到自己的弟弟在做代购,就从弟弟那里买了一个价值600元的高仿皮包,结果寄来之后,质量却大打折扣,她想退货,没成想竟和弟弟起了矛盾。“弟弟说我找事儿,不给我退货,我真是挺苦恼的,最后吵了一架,最终货也没退成。”修女士抱怨道。 针对像修女士遇到的此类纠纷,具体该怎么避免,记者咨询了环翠区消协的工作人员。工作人员表示,由于缺少销售主体,因此市民在遇到微信购物所产生的纠纷时,的确很难维权,“我们只对有销售主体的商家进行约束调查,如果是从微信朋友圈中间接购买的,在出现问题后,维权肯定比较难,而且正因为是熟人经济,有时候可能有苦说不出。” 此外,如果微信里的信息涉嫌虚假宣传,也比较麻烦,“朋友圈的人多是转发,到底转发谁的也不清楚,出了问题维权比较难。”消协工作人员建议,市民在购买通过微信所推荐的商品时,要留个心眼,不要冲动消费。
| |